从未想过,会与开罗这座城市有任何关联,也从未想过不通阿拉伯语的我会走进阿拉伯世界开启我全新的人生旅程。来之前,和很多来过和未曾来过的人们有过或浅或深的交流,破败、脏乱差、歧视女性、穿着要保守、注意安全……这些关键词让我这个阿拉伯小白忐忑不安。想象着没有方向感的我迷失在这个酷似贫民窟的大城市,想象着一脸络腮胡子的极端分子手持武器穷凶极恶,想象着穿着长袍带着头巾的自己战战兢兢地穿梭在男人的世界。说实话,在驻外前,颇有一种蹦极前的心境,那是一种想去体验又不敢迈出第一步的胆战心惊。
终究我还是踏上这片土地,迪拜机场的豪和开罗机场的简,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反差巨大,但也没有辜负了开罗国际机场的“国际”二字,该有的duty free也还是有,陈列的金光闪闪,异域风情的商品让机场顿时蓬荜生辉,在这种绚丽的映射下,我的心中如释重负,不禁默念“还好、还好”。
接下来,从机场到酒店的这一路,仿佛穿越之旅,心情也随着窗外的风景跌宕起伏。一个初来者浅薄的新鲜感一下子烟消云散,原来这里真如他人所说的破败不堪,一栋栋貌似废弃的烂尾楼竟然还流动着生活的气息,屋顶杂乱无章的天线、楼前嫩绿的百叶窗、阳台上晾晒的衣物,这一切的一切,向外界传达出“这里并非人去楼空”的讯息。忽然地,我瞠目结舌,这里是我目前的生命体验中所见到的最没落的现代都市。
很快地,酒店的生活让我更加真实地意识到,我来到了中东。电梯里,形形色色的人们热情地与我交谈,我来自也门、我来自约旦、我来自沙特、我来自黎巴嫩、我来自伊拉克,他们用三言两语的介绍为我描述生动鲜活的中东,这里再也不是我所想象的残酷与混乱,也不仅仅由一次次冲突,一个个事件构成,而是一下子幻化成那种触手可及的人情冷暖。一个拥有雕塑般面庞的伊拉克小哥领着小天使般的女儿,满脸带爱,“铁汉柔情”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小姑娘看我走近电梯,连忙踮起脚尖为我按下上楼键,当听我说“thank you”时奶声奶气地回以“welcome”,这种礼貌和教养让我有些恍惚,他们真的来自新闻中描述的支离破碎的巴格达?在我心中,巴格达的小孩都是满眼噙泪,脸上写满绝望,而这一次,这样的温暖彻底颠覆了我此前的刻板印象。不由地想到一句话:世界不是由复杂的概念与事实构成,而只是人内心真实与直接的体验。到实地走走,一定会更直观地认识这个世界。
带着这样的好奇心体验人情,也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欣赏街景。两周了,这个城市的动人之处也渐渐显现。在我所住的zamalek岛,经常能看到不同风格的欧式建筑。拱廊、百叶窗、雕花铁门、大理石台阶、圆弧式挑高穹顶、冰箱式的旧式电梯,看到这一切你会感到古老的历史扑面而来,曾经看过的老电影里的场面就这样情景再现。如今被风沙、岁月所腐蚀的建筑依然闪烁着文明的光辉,那种初建时的典雅与堂皇在漫不经心间展露无遗。岛上的建筑就像是一个博物馆值得懂行的人深入研究。
特别喜欢晚上散步去万豪酒店,这座朝向尼罗河形似凡尔赛宫的地方听说是苏伊士运河开通时埃及总督伊斯梅尔的宫殿,他14个妻子中的3个曾经住在这里。夜晚的室外咖啡吧灯光昏暗但却热闹非凡。人们在此休闲、社交、谈论信仰与国家,分享八卦与生活,茶余饭后,欢声笑语。看着红绿交织的水烟管如蛇一样缠绕,再看着装扮如外交官的男人气宇轩昂地进进出出,“虚假繁荣”我想便是这里的最贴切的写照。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开罗,“分裂”是最好的答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繁荣,也可以看到撕裂伤口般的不堪。寄居死人城的无家可归的贫民,开罗大学英语系毕业只能干着挪车停车工作的青年,挤在像沙丁鱼罐头似的小巴里不顾安危的上班族,强制推销强收小费的小商贩,缠着你如虎皮膏药一样向你讨钱的孩子,喇叭齐鸣烦躁至极如肠道梗阻般的交通,所有的这些都让我看到这里在不断革命后的一地鸡毛。经济凋敝,社会分裂这样的情况恐怕还需持续好久,曾经光彩夺目的文明印记历经变迁和劫难,而这里的人们依旧笑容满面,热情似火,他们用一种盲目自信来掩饰时代的残酷与生活的凄惨。
清真寺高音喇叭传出的诵经声如泣如诉,此时此刻,全城变成无边无际的清真寺让你瞬间屏蔽浮华,早已习惯每天五次去聆听这种魔音,习惯在这样的立体声环绕中思考人生。可能知道要常驻,这一次我没有了以往旅行时那种“生活在别处”的走马观花,更多的是带着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去发现乱世背后的人性。中东挺有看头,值得我慢慢去探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5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