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如何发现有潜力的员工,而不是现在最好的员工?

如何发现有潜力的员工,而不是现在最好的员工?

1/5、“参谋”的核心职责

上周的文章分析了一个现象:中国企业有一个军事化管理的“特色”,移植了军事上的很多管理方式,唯独漏了军队中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参谋系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分析了“参谋”的核心职责:把战争指挥者的战略意图“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的战术任务——某某部队在某某时间之内,到达某一个地点,某某军队在某某时候向某某方向运动,某某军队负责干扰阻击敌军,某某军队此期间一定要死守阵地,等等,所以参谋部门是军队的“军令系统”。

在公司经营活动中,同样要把战略转化为多部门协调的具体战术,在上一篇中,我也分析了“为什么现代公司并没有参谋长这样一个角色”的问题,因为参谋的“战术协调”的职责被“各部门联合会议”的机制所取代,“战略转化”的职责被CEO和各职能部门自行分解了。

(没看过上半篇需要先看看:关于“执行力”,大家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但这不代表参谋角色缺席造成的问题就完全可以解决了,因为参谋在军队系统中还有一个“人才梯队”的重要作用,对于今天的公司经营,同样有意义。这就是下半篇的主题。

2/5、国军的参谋系统

最近看了一本抗战史的书——《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全书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军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讲到一个老问题——为什么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节节抵抗,到了抗战后期却一溃千里?

正史都是从态度上去批判国民党前期积极抗日,后期消极抗日,但这本书从制度的层面给出了很多不太一样的技术分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才匮乏造成参谋体系难以支持军事行动。

抗战之前,曾经先后有过两所有名的军校,一个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从1912年到1923年,另一所就是名气更强的黄埔军校,创办于1924年。

“黄埔生”名气响,但实际上,早期的黄埔就是一个不太规范的速成培训班,前几期培训几个月就上战场了,是国军下层军官的主要来源;而保定学校学制二年,师资大多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武器先进,且择优录取,甚至还有中小学部,毕业生的军事素质高多了,很适合作为参谋人才,积累几年资历后,有望晋升为高级将领。

《山河动》里有一个统计数据,抗战前的高级军官中,总司令级的都是保定生,军和师一级的,保定生与黄埔生的比例是三比一,可到了抗战后期,军和师这一级,黄埔生的数量已远高于保定生。

为什么国军的军、师一级的高级将领和参谋人才减员如此严重呢?原因在于抗战初期,蒋介石压上了他全部嫡系底牌,包括德国顾问为他培训的一万多基层军官,大部分都具备参谋的能力,结果大部分都牺牲了。

士兵牺牲可以短期内再征募,但参谋人员是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培养的,战争时期,哪里有时间培训?这造成了国军的参谋人才长期在中层断档。

在上一篇分析过,基层军官凭军功快速提拔,这在古代没有问题,因为古代战争指挥比较粗糙,更依赖于战场上的应变能力。但在现在战争中,高级军官在指挥中,非常依赖参谋长“战略转化为战术”的能力。

结果是高级军官,强于实战经验,弱于军事理论素养,抗战后期,能认识字的就是参谋长了,很多高级军官身边都找不到一个能看得得懂地图的人,普遍存在瞎指挥的问题。

不要小看地图了,今天,学地理的人也不一定能看懂军事地图。

过去大部分高级军官甚至连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意识都没有,而战术的精细化都是要落在地图上的,比如说命令是穿插切割,结果你到地图上一看,从两个目标之间隔了一个大山,只能绕过去,这就需要参谋长去根据具体的地形,把这些策略落实下去。

所以,参谋系统除了作战之外,还承担了“人才梯队”的作用,可以说,从中下级军官成长为一个高级指挥官,参谋长或参谋干事是一个从决策到执行的很好的过渡,既要擅长战术安排,又能直接接触高层的战略决策过程。

相比而言,八路军这边,军官减员现象并不严重,还大大发展了参谋系统,我们开国的十大元帅中,当过参谋长的就有四位。

那么,参谋系统“人才梯队”的作用,跟现代企业管理有什么关系呢?

3/5、如何打破“彼德原理”?

管理界有一个“彼德原理”:每一个人都会升迁到他无法胜任的位置,最终公司每一个管理层的位置上都坐着一个不称职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5442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