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北京老旧厂房盛开文创之花

北京老旧厂房盛开文创之花

说起北京老旧厂房的改造利用,我们会首先想到798艺术区。这是一个工业遗存改造的文创产业园区,其前身是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718电子元件联合厂,2002年起开始向文创转身,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里早已成为北京时尚文化地标,也是各地老旧厂房改造的样板。

在北京,像798艺术区这样的文创产业园区还有很多。如,751、郞园、莱锦、77、塞隆、铜牛、新华1949、E9创新工场,等等,都是由老旧工业厂房转型升级改造而成。其中,最为华丽的转身当属首钢老厂区了。这里,高耸的三高炉巍峨挺立,曾经轰轰烈烈的钢铁生产场面变成冰雪运动健儿逐梦圆梦的地方,厚重的工业文化与轻盈的冰雪奥运在深度融合。不远的将来,首钢老厂区将建成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曾经辉煌,有过落寞,越来越多的北京老旧厂房,正在勃发新的生机。据悉,目前北京已经腾退出的老旧厂房达2500万平方米,已经转型利用的老旧厂房为600万余平方米,另有130多万平方米正在转型改造。

笔者认为,对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那些老旧厂房同中国工业发展同步同向,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是北京工业发展史的缩影,也是传承城市文化基因的一种载体,还是无数人镌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别绪。对于政府而言,将老旧厂房打造成观光、展示、文体、娱乐的空间,既能避免拆旧建新的高成本投入,又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高强度开发,还可与城市定位相匹配。对于文创企业和机构来说,老旧厂房能够提供富有历史气息的工作空间,稍加改造就能成为文化创意的重要场所,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一抹亮色,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然而,在老旧厂房转型利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对老旧厂房的价值认同还不够统一,尚存在盲目拆建、过度改造的情况;对全市老旧厂房的资源还存在底数不清、分类不够准确、评估不够科学的状况。特别是老旧厂房转型利用项目在办理改造建设手续方面还不太顺畅,存在“审批难”问题。突出表现在:老旧厂房转型文化空间,如果变更用地性质,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往往会让企业难堪重负;不办理变更,后续改造中立项、规划、施工、消防以及登记注册等一系列手续,又难以办理。“两难”的选择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困扰,也容易造成一些灰色地带和安全隐患,成为老旧厂房改造利用中最大的“痛点”和“难点”。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于2017年底发布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保护利用好老旧厂房,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2018年,编制形成了《关于推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指导意见就落地实施的工作方案》,围绕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工作到底“干哪些”“怎么干”“谁来干”,共梳理出基础工作、程序规范、服务保障三大类11项重点任务,包括开展老旧厂房普查登记、制定评估认定标准、出台项目管理办法、开展试点工作等。

为了让好政策真正发挥作用,切实把印在纸面上的政策条文转化为可执行的措施,打通老旧厂房转型文创领地的“最后一公里”,近日《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在京启动实施,从项目申请、立项、规划,到施工、验收、登记注册等,管理办法给出了明晰细致的流程规范。北京市发改委、文资中心等部门也主动“向前一步”,通过培训会、工作专班等形式,突破难点、痛点,告别“审批难”;从政策体系上构建“1+1+X”,也就是“指导意见”+“管理办法”+“各部门细则”的体系架构,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工作在全市铺开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可以说,这是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在老旧厂区转型文化空间方面的延伸和拓展,将行政审批事项尽量简化优化,既规范严谨又非常高效,确保经营者快速“通关”、顺利“投运”。

挖掘并利用好老旧厂房的文化价值,是文创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相信,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生根,北京的文创事业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春天。(董聚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4499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