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七个月未出现因皮带故障影响生产的事故。五部皮带一人监管,减少四个用工岗位。转载点不撒货、不篷矸,皮带全程高效运转。皮带吊挂平直顺,检修维护时省时省力,不受底板情况制约......
近日,袁店一矿机电精装示范线现场会在该矿1033里机巷顺利召开,由该矿掘进一区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创建的机电精装示范线受到全矿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职工是创新工作的“固基石”
找准目标、持续发力。该矿1033里机巷地压大,底板情况复杂,传统落地式皮带受地压影响需要经常性卧底调整,皮带跑偏情况频繁、磨损严重,是机电管理的“老大难”。本着“要啃就啃硬骨头”、“要攀就攀最高峰”的信念,该矿领导经过现场勘探分析研究,决定就以此地为突破口,用绳架吊挂式皮带新工艺,打开机电管理新局面。
地点选好了,方案也定了,怎么聚集职工动能,实现同频共振,打破他们已经固化了的生产方式,做到一声令下、全面执行到位成为精装线创建的最大阻碍。
为了能让职工更加直观了解绳架吊挂式皮带的优点和长处,该矿四处打探使用过相关工艺的矿井和单位。经过一番苦苦挖寻,终于得知正在袁店一矿施工的工程处队伍曾经使用过类似工艺。通过一番探讨研究,该矿从工程处邀请多位曾经参与过绳架吊挂式皮带施工的职工到掘进一区现身说教,利用职工与职工好沟通、无顾忌的优势,结合网上查询到的视频资料,打破职工思想屏障,为机电示范线的创建工作砸碎第一块顽固石。
制度是创新工作的“水泥浆”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出现问题及时解决。该矿机电矿长率队上阵,掘进一区区长、书记主要负责,从机电队伍中选拔一批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突出的老工人组成攻关小组,对示范线的创建工作充当“先锋兵”。采用“三级五定点”模式,逐级逐步将责任落实到人。
“三级五定点”是该区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创新制定的管理办法,即皮带机司机、检修工、跟带班管理干部三级巡查,并对设备的安装检修定人员、定时间、定方法、定部位、定内容、定标准,加强对细节和环节的把控力度,夯实各级人员责任意识。
为杜绝因矸石过大影响皮带运输,掘进一区管理干部采取轮番蹲点、三班看守的办法,在迎头施工现场检查矸石破碎和拉运情况。迎头施工程序繁复紧凑,职工腾不出手处理大块矸石,该区管理干部亲自抡锤上阵,在大锤和矸石沉闷的撞击声中做起表率。
困难是创新工作的“助推器”
巷道深、战线长、拐点多,1800米的巷道需要8部皮带衔接才能顺利从迎头将煤和矸石送进小眼,光是皮带开启、机尾观察就得要8人,如何实现科技减员、创新增效被该矿提上新议程。
该矿在已经组装完毕施工的5部皮带上加装可视化集控装置,只需一人在监控视频前操作,其余转载点不再设置看管人员,既保证了减员提效,又避免了皮带运输接替不及时堆货撒货情况的发生。可没有人看管,万一皮带运行装置上出现问题怎么办呢?
为了保证皮带运行稳定,减少故障,该区创新检修办法。通过“瞅、摸、干”、“打、抹、换”的检修方式,给皮带运行提供保障。该区规定,每班开工前十分钟,当班机电维修工都要把责任范围内的机械设备细细地“瞅”一遍,用手“摸”机头、机尾等设备旋转部位、易摩擦部位是否有非正常起热现象,并对机械设备及时维修保养,实打实的“干”起来。
大班机电检修工勤观察皮带托辊、滚筒等不可缺油部位的质量,正常“打”油,保证旋转和接触部位始终有油溢出,运转正常。对油孔堵塞和灰尘覆盖的部位,及时“抹”去污物,保证机械干净整洁,不会堆积卡壳。对已有破损征兆,时刻可能影响生产的部件,及时更“换”,做到前瞻、统筹、集成,延长机械使用寿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矿井提质增效提供保障。
扫码在手机端打开页面
版权声明:转载本网站原创作品,需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得擅自修改标题。若违反本声明,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3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