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胡玫、尤小刚、汪海林等一众大咖齐聚横店,他们都说了啥

胡玫、尤小刚、汪海林等一众大咖齐聚横店,他们都说了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汪佳佳 通讯员 赵菡萏

中国影视正在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幕后制作团队也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知名导演、编剧穆德远1月8日在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学术论坛上所说,如今的影视创作,演员的成本降了下来,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到布景、道具、灯光、特效等中去。

中国影视产业也在不断走向成熟,电影美术工匠们在迎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着更大的责任。

1月8日下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学术论坛在横店举行,尤小刚、胡玫、汪海林、穆德远、周新霞以及多位服装、道具、特效等领域的专业电影人齐聚一堂,各自从自身角色出发,就新形势下的影视创作进行了探讨。

尤小刚是知名导演、编剧、制作人,为大家熟知的作品有《孝庄秘史》、《共和国往事》、《皇太子秘史》、《杨贵妃秘史》等等。

胡玫则凭借《雍正王朝》获得过飞天奖、金鹰奖,还执导过《汉武大帝》、《乔家大院》及新版《红楼梦》等知名作品。

汪海林是国民古装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最近因为参加《吐槽大会》后发表的一些言论频频登上热搜。

他们聚到一起,会碰撞出一些什么样的火花呢?

胡玫(著名导演,中国电视导演协会副主席):

作为一个导演,在创作一部影片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和各部门的合作。

我们首先要提到的人,就是我们的摄影和美术。实际上摄影和我们交流的时候,也是说,一定要找最好的美术。因为最好的美术,可以说是这部片子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大家也是一直在强调电影的视觉。

今天我想简单提出一个话题。

我觉得在我们电影大国影视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借助我们电影美术学会的研究和发展,关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思考怎么样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电影美术中体现出来。

我是不反对穿越的,我觉得穿越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形式,如果穿越得很好是很牛的,这种好作品在国际上也很多。

但是美术上、造型上怎样跨越和创新,需要我们思考。

所以我觉得,传统文化怎样和电影美术未来的发展更好的融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另一个就是,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我们电影美术学会,更好地关注年轻一代人才的培养。

刚才大家共同提到了一个想象力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在电影美术学会上,应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提出来研究。

比如最近我们看到像《流浪地球》、《哪吒》这个片子,令我觉得很欣喜,我们看到了新生力量想象力的喷发。

尤小刚 (著名电影制片人、导演,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

去年在厦门我们就谈过,我们的接班队伍是什么样。

现在技术在发展,中国电影和电视的影响都大了,但是专业技术水平是不是都提高了,这个需要考虑。

100个制作,至少有99个伟大的理想。但是最后能够实现,那要靠细节。

实际上影像这部分,它完全是美术的范畴。

以前很简单,美术这一套全部是美术师在总抓。但是不管它再怎么分,它都属于电影美术的范畴。所以我觉得怎么来培养这些人,光靠我们大学是不够的。

各类大学里面,表演和编导太多,严格说起来目前都派不上用场。真正提高中国电影水平的具体工种,根本就没课可开。

我们的导演们、制片人们、编剧们都希望能够勇攀世界高峰,能够把中国影视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但是要做到真的很费劲,到了现场把肺都气炸了,你觉得花了很多钱,都不知道花哪里去了。

所以我觉得,我觉得美术学会可以出面办一个大专院校,给我们提供电影美术需要的道具、服装等一系列专业人才,我们一起来支持、来参与。

这些水平都提高了,我觉得中国电影水平就提高了。

穆德远 (著名摄影师,中国影视摄影家协会会长):

前几年拍电影的钱,演员拿走60%,高的拿走70%,到了美术这儿没钱,摄影这儿没钱,到CG(特效)这儿,就剩20万了,您还得做60个镜头,所以才出来5毛钱特技之说,让全国人民嘲笑,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但是我们今天发现,变化很大,这跟中国电影产业的日益成熟是分不开的。

我非常关注卡梅隆先生的《阿凡达》,他的投资中,有五分之三的钱投到CG,五分之二用于制作。他靠什么打的天下?吸引我们眼球的是他的造型,是我们没有见过的想象力。这就要求美术学会的发展,应当跟各个协会精诚合作、共同研究,研究未来的影像,研究我们新的产业结构和人员的发展,特别是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电影造型的融合,而不是用一个简单的多媒体概念来解释未来的发展。

你想屹立于世界,但你不做研究,不对未来做探讨,那你有多少影院也不行,你有6万、60万银幕也不行。

今天的影视行业不是在拼数量,我们必须拼质量。有我们独立的造型,有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有一个共同让中国电影向前走的心,脚踏实地把中国电影搞上去。

汪海林(著名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前年,我们主管部门要求演员的片酬控制在整体预算的40%以内,主演要控制在70%里的40%,也就是主演不能超过28%总预算。

当时很多制片方很着急,就说这个事怎么办。我说这个事情特别简单,你把我们编剧的钱涨上来,就行了。

后来他没听我的,然后我发现他把美术的钱涨上来了。

所以今天能开这样的会,确实也得益于这个政策。近十年来,我们电影文学学会一直在呼吁就是我们电影产业要发展,要培养我们自己电影的职业编剧,就是它要职业化。

10年前,全国只写电影的编剧可能不超过10个人。我们的编剧行业主要是靠电视剧养活着,所以这个电影产业要提升,必须是职业化。所以我们一直呼吁做培训,包括也鼓励年轻人去做职业的电影编剧,当然现在这个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我们对电影的市场,一直是有两个论调。一个是市场决定论,一个是作者决定论。市场决定论比如说IP,观众要看,市场要看,说我们要拍这样的作品。另一个就是我们要表达,我们是艺术家,我们对这个世界有看法,那我当然是支持作者决定论。

其实斯皮尔伯格拍《大白鲨》之前,市场并不是呼吁他要去拍《大白鲨》,他拍了以后才有这样的电影。

穆德远老师前面说到想象力的问题,想象力从哪来,还是我们的表达。

就是艺术家要有自己的表达。所以我坚信没有作者就没有作品,没有作品就没有观众,而不是反过来。

周新霞(著名剪辑师,中国电影电视剪辑协会会长):

影视创作这事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走的。但我感觉这几年来,我们的创作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好像我们都是一些想象中的,是一些什么穿越之类的。因为跟生活离得远,所以我们共情得少。

真正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向前走的,应该是共情,应该是文明。

不仅仅要反应我们的生活,同时要感受我们的社会发生了什么,推动我们的社会文明向前发展。

我们有个老师经常说,大家都在背古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大家都会背。把生活体现到这样一个层面是很容易的,一般人都能做到。但是难的是下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话就使得我们的生活升华了。

美术作品也是这样,一个作品里面,你把它还原出剧本里面应该有的一个氛围,那个环境,给人物应该有的一个抓手,这些可能可以。但是在有抓手的同时做出风格比较难。做出风格又能够点睛我觉得这就更难。

但我觉得大家应该追求的是这样的境界,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的作品更有分量,这是我们各个学会同要往前奔的一个方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1504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