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黄包车夫的女儿,是青楼卖唱的女子,是身居高位督军的夫人;她是反抗夫权的女权主义者,是白手起家、永不服输的女企业家,她更是她自己。
她的一生,曾踏入过泥泞地、攀登过最高峰,也曾在黑暗中蹲守;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周折,就象是一个纷乱复杂而又繁花似锦的梦。
可是她说:我这一生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只是对爱有点遗憾,这份遗憾,不是不愿为谁低头,是因为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
她就是董竹君。
没有人生来就注定是传奇,13岁的少女为父治病入青楼
1900年,上海洋泾浜,一排摇摇欲坠的小平房里,出生了一位叫“阿媛”的女婴。因为长得好看,被邻居们称为“小西施。”
父亲是一位很英俊的男子,原姓东后在乱世中改为董,阿媛的相貌大部分遗传自他。
在阿媛之后,母亲又生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但是家里生活太苦,两个孩子都因病夭折了。
这样的一家人,活下去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填饱肚子,就是他们生活的意义了。
可是就算在这样窘迫的家境下,父母仍然意识到了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他们送阿媛去念私塾,希望她能识些字,将来嫁个好人家,一家人才能有出头之日。
幼年艰苦的环境,没有让阿媛麻木,反而炼就了一颗坚强的心,而读书让阿媛内心对新思潮有了向往。
阿媛开始带着稚嫩的思考用独立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她违抗了母亲要她缠小脚的要求,用剪刀把裹脚布铰碎,这是她人格独立的起点。
可惜好景不长,作为家庭的支柱,父亲得了伤寒,这场大病让他们的生存成了巨大的问题。没有了能拉车的父亲,虽然勤快的母亲到各处去拉手零散的杂活,董竹君家的收入还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全凭运气了。
给父亲治病的高利贷利息,无以为继的收入,董竹君的父母终于做出了一个不得已的决定:送唯一的女儿去青楼。
13岁入青楼的第一张照片
这个决定很艰难,也很荒唐,但是为了让女儿能活下去,哪怕生活苦不堪言,也比冻死饿死强上百倍。
临行前,父亲向女儿承诺,三年后一定去接她回家。即便他不得已将女儿送到青楼,也坚守底线,只卖唱不卖身,不允许任何人对女儿有丝毫的侵犯。
虽然说恃强凌弱的年代里,无权无势的普通老百姓将自己的底线寄托在了青楼的良心上带着点天真的成份,但是他的苦心和疼爱却是真挚诚恳的。
阿媛对青楼有着本能的排斥,却在想到家里的穷苦时因内心的责任感而答应了下来。
这是一个少女对父母和家庭的担当,更是一个女孩面对悲惨生活的从容和坚毅。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和气度,更是她传奇人生最重要的支柱。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寄托于别人,15岁私奔嫁将军
绸面皮袄、大红头绳装扮好的阿媛成了堂子里卖唱的“杨春兰”,也开启了她传奇的一生。
在堂子里,阿媛除了唱曲,还要给客人斟茶、敬酒。老鸨对她很刻薄,有时她接到出堂差的活,去无处的场馆卖唱,老鸨仍要求她来回奔波,做好斟酒后的事才能赶回去卖唱。
刚进堂子时,阿媛还天真的以为自己忍一忍,做三年“清倌人”日子就熬过去了,直到有一天,一个姓孟的阿姨带她掀开了“堂子”的真实面貌。
这个经历了岁月沧桑的女人,用她母亲一般的体恤和问候给了她支撑,用她的巧手装扮给了她生活点缀,更用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积累让她知道了人情冷暖、世道艰辛。
“你还年轻,所以有些事还不太懂,等过几年你长大了,自然也就明白了。”每次说完故事,孟阿姨总会这样跟阿媛说。但她没想到,小姑娘听完故事后总是会思考并且自然而然的萌生出非凡的感悟。
她也更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处境,加重了对现实的质疑,发出了对命运的拷问。
随着身体的长开,她对自己的处境越来越担心,她开始寻觅能帮自己逃离这噩梦的人。
庆幸的是,她的耐心没有白费,终于找到了那个能带她离开的人。
这个人叫夏之时,时任蜀军副都督。
意气风发的夏之时
和他的促膝长谈让崇拜和仰慕在阿媛心里慢慢生长,她对这个男人产生了强烈的好感,而夏之时也忽然觉得阿媛就是那个可以和他分享过往的人。他愿意花大价钱赎她,带着她离开这烟花之地。
可是,阿媛拒绝了这样的救助,她说:
我又不是一件东西,不能让你用钱来买。免得日后吵起架来,你说我是你买回来的。至于赎身的事,我自己想办法,你一个铜板都不要花,你要是花了我就不和你结婚。
一段男女之情能持久而平等的相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各自都人格独立。
当她得知夏之时在家乡还有老婆,她又断然拒绝了他,因为她不愿意趁人之危,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而这样正直与诚信的美好品质,在当时让夏之时更高看她一眼,也是多年后董竹君在生意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随着夏之时妻子的因病过世,两人的婚事又提上了日程,这时阿媛又向他提出了约法三章:
不做小老婆
婚后去日本留学
组建一个好家庭,夏之时管理国家大事,她主理家务。
夏之时毫不犹豫的答应了。面对这样深谋远虑、自尊自爱的女孩,谁又能忍心拒绝她尊严的请求,剥夺她独立的自由。
第二天晚上,阿媛带着对未来的期盼,把所有的金银财物都抛下,上演了一出“红拂夜奔”。
两人匆忙完婚,随即乘船前往日本。阿媛改名叫董竹君,这一年,她15岁,夏之时27岁。
自尊自强自立的董竹君没有想到,当英雄的光环退却后,夏之时却是个掌控欲和占有欲都极强的大男子主义者。
夏之时和董竹君
成长不同步的婚姻,注定两个人会走散,34岁结束婚姻
在日本的时候,虽然在学校报了名,但夏之时担心美丽的小娇妻会爱上别人,并不许她去学校上课而是请了家教。
后来夏之时因为革命之事必须回四川,临走前给了她一把枪,告诫她如果做出了对不起他的事,就用这把枪了结自己。
虽然夏之时对自己如此不信任,但想到两人以前的情谊,她还是默默地留下了这把枪。
不放心的夏之时,又派了自己的四弟来到日本,名义上是陪她念书,实际上是监督。
在日本念完书后,她想继续去往法国深造,却被夏之时的一封信召唤回国。
董竹君和大女儿
带着在日本出生的大女儿,董竹君回到了重庆。
从伺候她的小丫头口中,她得知夏之时前妻把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完全寄托在男人的喜好和身份上,最终因为爱情的消逝而香消玉殒。这更给她敲响了警钟,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难言的担忧。
家中的老人对青楼出身的她看不上,逼迫夏之时娶个新太太。
为了在夏家站稳脚跟,董竹君先是把自己带回来的洋货做为见面礼都送了,更是在每天伺候丈夫外出办公后,操持家务,到了晚上,她还教侄子们读书,帮总管算帐,努力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
几个月过去了,她终于赢得全家人的赞扬,公婆帮他们补办了婚礼,看着日子似乎正在朝美好的方向发展。
可是,因为她的青楼女子身份,夏之时对她并不全然的信任,因为她与一个相识的卫兵说了两句话,夏之时怒斥她“不忠”。
“他太不了解我了,我对他一片真心实意,他却如此地侮辱我。他不相信我也不尊重我,总怕我变心,完全不能平等地对待我,在他眼里,我这个妻子其实就是奴隶。”
在回忆录里,董竹君写道,她对夏之时的婚姻观念产生了质疑。
而随着夏之时被革职,更是性情大变,不但赌博、抽大烟,而且稍不如意就对董竹君非打即骂,再加上夏之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不仅不让女儿读书,还不管女儿的生活和生死。
在又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夏之时对她大打出手并用菜刀砍向她的时候,她意识到,一场真正的决裂,势在必行了。她下定决心带着四个女儿与夏之时离婚。
三观不合的人生,没有尊严的相处,让他们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明显。
左三是董竹君
I夏之时无法忍受“离婚”丢脸,苦苦哀求,董竹君却对他说:
“你已经不是当年的夏之时,我们相爱时那个朝气蓬勃的、意气风发的你早就被烟枪里冒出来的烟雾吞噬了。你陷在泥潭里不能自拔,却一意孤行、自以为是。”
“就算你是真的爱我,但这种‘爱’不是平等互敬的。你的爱我接受不了,没有共同语言的生活,大家都过不下去。为了四个孩子的前途,也为了我心里的理想,我售后要走自己的路了。”
眼见劝说无效,夏之时只能退一步,和她订了个5年为期的君子协议,并嘲讽她,如果你带着女儿5年内在上海滩没有饿死,我就用手掌心煎鱼给你吃。
5年期满,董竹君坚持离婚,她不要一分钱,但是夏之时需要做到以下两件事:
夏之时不要断绝抚养费
一旦她有个三长两短,请夏之时念起情分,培养四个女儿大学毕业。
她把婚姻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上,哪怕爱情还在,也绝不在不平等的婚姻中挣扎。
年轻的董竹君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成全自己,离婚后创业办锦江
初到上海的时候,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孩子,日子过得极其艰难,而夏之时还频繁的搞小动作希望当权的朋友们把董竹君抓起来甚至是沉湖,这样逼得她回家或者是死去。
好在朋友们都知道董竹君的性格,纷纷指责夏之时。
而董竹君也等到了她的又一个贵人,四川商人李嵩高。他在四川时听到董竹君的事迹,对她很敬仰,于是把自己去日本买枪的款子无偿资助了2000元给她,帮她创业谋生。
无故受人这么大的恩惠,董竹君不敢接受,李嵩高见她为难,诚恳地对她说:
我没有别的目的,只是在老家听说了你的故事。一个女人有如此的傲骨,弃荣华富贵不要。为了尊严和自由,宁愿净身出户,着实让我佩服。实在不行,你就当是我借给你的,日后你发迹了再还给我。
这样,她用这笔钱创办了锦江川菜馆,此后生意红红火火。
锦江饭店的前身锦江川菜馆
她还特意开办了锦江茶室,鼓励女性追求独立,她想借自己的觉醒,倡导女性们要自己独立。
她知道,女子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就没有自尊可言,女子不自食其力,更没有女权可言。
她告诉她们,女孩子也要好好努力,学会了本事自己才能在经济上独立,才能有自己的钱可花,才能不被人随便欺侮。女孩子们也在董竹君的教导下,明白了妇女只有有了职业,才能有自己的尊严,才能真正在男女平等的氛围里过得自由,过得自在。
她是易卜生笔下的“娜拉”,鲁迅先生曾说过,娜拉出走只能有两个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她却用自己的行动有力的回答了出走后的“娜拉”应该如何奋斗走出属于自己的第三条路。
解放前,她利用锦江救助过不少革命志士和共产党员,这中间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郭沫若。
解放后,知道国家百废待兴,她毅然地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捐赠给了国家,并把锦江两店合二为一创建了锦江饭店,新中国的第一家国宾馆。
在特殊的岁月里,她不幸两次入狱。在狱中,即使再艰苦,她也一直保持着独立坚强的性格 。
她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刷两遍马桶,在狭小的屋子里来回小跑几圈,把香皂放在床头枕边,每天睡前闻一闻。
70岁生日时她祝自己生日快乐,并写了一首诗以纪念:“辰逢七十古稀年,身陷囹圄罪何见。青松不畏寒霜雪,巍然挺立天地间。”
不管什么样的生活,她都保持着独立,活成自己想要活出的样子。
后记
一世浮沉,历尽人生起起落落,97岁的董竹君于1997年12月逝世。
一句“我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只是对爱有点遗憾”是她对自己这一生的感慨,也是历尽滚滚红尘的淡然。
正如她在回忆录里所说:“我从不因为被人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为遭受别人的冷落而动摇心中的信念,更不因为年迈而放慢前进的脚步。”
这是她一生的写照,也是她对人生最好的注解。
——END——
(我是七月风,70后美少女,家有高三娃一枚,专注情感与自我提升领域,期待与您一起成长。本文为本人原创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0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