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人到中年996

人到中年996


人到中年996 #610


通往财务自由的路径


最近一个名词“996.ICU”火遍网络,引发了不少争议。


996定义



关于程序员、工程师、设计师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当下有个非常时髦的形容词,叫做“入坑”,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深坑不见底,爬都爬不上来啊!一辈子翻不了身。


当前总说自己入坑的大多是技术出身的人。


有些技术人员,年轻时候进入了令人羡慕的通信、航天、设计院所,努力多年收入不见起色,看着同学成为XX总,某某处长,而自己步入中年却转型无望。


还有些技术人员,进入了所谓的互联网大厂,年复一年的996努力,收入尚可,不过到了中年,过了35岁却仍然基层996技术人员。


面对无数90后,95后新人,这部分技术人员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都在下降,拼不动了。


如此一来,他们成为了鸡肋。


资历工龄职级摆在那里,成本比应届生高,产出比应届生低,被人说成了混日子,失去拼搏精神,甚至要被淘汰。


如果广大读者们换做是他们,估计也会心生怨气,建立“996.ICU”来吐槽吧。


这恰恰是《都挺好》中苏明哲的情景,中年失业的危机在程序员、工程师们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来源:电视剧《都挺好》


尽管他们知道“这工作自己不做有的是人要来做”,选择996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别人,955的工作收入低他们根本看不上,但是还是要呐喊下,毕竟他们真的很苦。


这件事的本质,其实是通往财务自由的成本与方式问题。


很多人,坚信自己混的比别人差,是自己没有站对风口,选择失误,从而有了“选择大于努力”的口号。


你人到中年,一直在996,体力不支,脑力下降,老眼昏花还要养娃还房贷,这一切都是当初职业生涯选择错误导致的,假如再给你一次机会,肯定不会再做程序员。


问题是,你不做程序员你做什么?你怎么知道做其他的就能够成功?


换句话说,选择大于努力,那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一)付出劳动


没有辛勤的劳动,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未来。


一个一穷二白,一无所有,或者与一线城市房价相比,接近于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除了用你的劳动和时间去赚钱,别无选择。


如果不是状元名校毕业,基本上开局就异常艰难,失去了先机。


学校是对一个人求学付出的艰辛与智力水平的嘉奖,如果你对你的学校出身有意见,谁让你年轻放纵不羁爱自由呢。


智商有高低,勤奋也有高低,求学是一个通用比赛,基本不受时机与运气影响,不存在选择大于努力的情况,学校不好除了说明你不努力,没有其他解释。


什么?你说你高考志愿报错了很可惜?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清北复交是最好的学校,像苏明玉那样明明能考清华却被妈妈安排去读师范的人少之又少,是可以忽略掉的。


来源:电视剧《都挺好》


而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也不是职业选择中的失误,比这更差的职业选择多的去了。


毕业生做的大部分基础工作,都是花费大量时间和劳动,天天996,却价值不高的。


可能仅仅是上司的一句话,你就要忙好几天,但是忙出来的结果却无关紧要。


工资和奖金是你终日劳碌的积蓄,是你最初的本金。


如果你连这些都不能够欣然接受、省吃俭用,延迟满足,而是日光月光,甚至大肆提前奢侈消费,那财富的积累就无从谈起了。


此,付出劳动,付出努力,起码在大学毕业后的前几年以及人生的求学阶段是必要的,如果你说在这个阶段选择大于努力,是站不住脚的。


在这个阶段,你是没有风险只有收益的。


你的财富积累很少,职位也不高,既不会遇到投资失误的坑,也不会遇到决策失败为单位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个人投资被骗或失败,流失重要客户,发展方向错误、产品开发失误都不会栽到你头上。


投资失败说明你有资金,一穷二白能被骗什么呢?


而重大失败决策更是与基层人员毫无关系。


长虹集团在选择液晶还是背投的战略决策点上选择了背投,是决策层做出的集体决策,与你一个造电视的工人何干?甚至与你车间主任,销售主管何干?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财富增加的方式:经营风险


二)经营风险


如果四川长虹在选择液晶还是选择背投的战略上选择了液晶,也就没有后来的创维康佳海信什么事了。


这件事体现了什么叫做“选择大于努力”。


是长虹的员工、技术主管,销售经理甚至是中层管理者不努力么?难道康佳海信的员工更优秀?


造成电视市场格局剧变的不是谁努不努力,甚至可能长虹的员工更努力,但却于事无补。


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呢?


有资本、有能量的人才有选择,才会有选择正确或错误的烦恼。


当创业者,主要负责人承担决策风险的时候,员工们却在一边996抱怨个不停。


事实上,员工的利益和组织的利益并不一致,即使有期权,也无法避免人们趋利避害的心里。


离开企业和组织,我们来看个人的投资行为,也是一样的充满风险。


当一个人拥有一定积累的时候,这些年他是买房,买车、炒股、炒币、博彩、还是开店、创业,其结果都是大不相同的。


买房不归路


单单买房一项还有众多分类:全款买房,贷款买房,买住宅,买商铺、买公寓,在大城市买,在小城市买,在老家建房子。。。这些选择组合都会有不同的结果。


有些人赚的盆满钵满,有些人一贫如洗,深陷泥潭,进退两难。


当然还有一些人是理财派,存款、买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基金保险。。。


迄今为止都没办法证明基金定投是有效的


这些对于职场初期资本的处理方式,对人们中年以后的人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职场的升职加薪固然重要,但一旦职场停滞不前,甚至人到中年依旧996,那对于自己现有财富积累的决策就成为了生活水平的分水岭。


一个人,如果人到中年,其主要收入依然是出卖体力与精力,天天996,只能说明他在经营风险上的失败。


决策、创业、投资、理财都是存在风险的活动。


有风险才有收益,高风险等于高收益。


通往财务自由之路是付出劳动与承担风险两条腿走路的路。


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是错的,我们更应该理解为:


经营风险大于付出劳动。


任何选择都有相应的收益与风险,而如何做出最好的选择,取决于对风险的判断。


而风险判断取决于你获取的信息,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谁就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


三)认知与格局


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是我们知道,每个人所掌握的信息都是有限而不同的,能够辨别哪些是有用的信息更是难上加难。


做生意、倒买倒卖赚钱的基础在于你知道同样的东西,哪里便宜,哪里贵,存在价差,才有利润。


信息认知水平的高低大体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财富水平。


你知道的越多,你越有可能有机会赚钱。


有人又说了,沈大师饱读诗书,战国策,可不还是成了流浪汉?


教书匠为什么那么穷?


事实是教书匠、沈大师恰恰知道的太少了,书本上的知识太过于局限了,他们的贫穷不是因为知识多,而是信息少。


教书匠的知识存量与课本考试大纲紧密相连,考什么教什么,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使得自身的信息认知水平多年未曾增长。


笔者曾经写过《大多数人的常识水平不足以支撑其投资行为》系列三篇文章,曾提到过贵州三兄弟到沈阳盗窃的故事,因为他们认为东北落后。


信息与认知决定了你对风险的判断并进而决定了你的选择。


认知水平类似于一个人的格局、眼界与见识,但又不完全一致。


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到底要走多少路、读多少书、经历多少事、经过多少思考才能获得认知水平的提升。


但我们知道,一旦认知水平不在一个层面,就会发生降维打击,戈韭菜,大英帝国打大清帝国。


任何投资活动,都是先到的吃肉,后到的喝汤,最后的人一场空,而这三类人的区别就在于认知与格局,就在于其经营风险的能力。


当成都人觉得1万元一平的房价已经很高,生怕买了砸在自己手上的时候,一线城市的人却看到的是便宜的想哭,不涨都对不起手上的RMB所承载的购买力。


人到中年996的人,是在经营风险上能力不高的人,是认知与格局较低的人,他们通往财务自由的路注定艰辛而漫长。


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勤奋、努力、认知上的不同,无论在个人还是在民族之间,都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有人聪明有人愚笨,有人安逸有人勤奋,你以为的常识在他人那里无人知

而这些不同维度上的差异,却决定了人们大半个人生的轨迹。


劳动积累小财富,认知决定大财富。


谨以此送给现在还在996的你、我、他。

公号:城市房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0305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