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员教师,即是教师,也是党员,便毋庸置疑是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分子,是要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岗位上发挥更多、更大能量的,要做模范先锋、做排头兵、做突击员。从另一个角度看,党员跟教师又有着很强的统一性,都要求做到严于律己、身先示范、无私奉献。日前,安徽大学刚刚开完第九次党代会,这是关系全校发展的政治大事,也关切着每一名党员。本期分享教师罗斌和陈晓峰的故事,旨在从点滴透视他们作为党员和教师双重身份的职责与担当。
罗斌:做传播知识的模范
他是从安徽大学起航,又回归安徽大学奉献安徽大学的首批“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深耕教学科研的学者,又是以德施教的省模范教师;他是拥有35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又是努力做好学生、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人生导师。他是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二级教授罗斌。罗斌将梦想作为引导、将创新当作动力、将实干融入血液,他说:“我看重的不是我做了什么、获得多大成就,而是我带出了多少学生。”坚守初心潜心育人,默默耕耘静待花开是他的人生追求。
从本科毕业留校起,罗斌就立志做学生敬仰的好教师,梦想着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培养一大批优秀学子。多年来,罗斌坚持在第一节课中讲授“以德为先”的理念和做人的道理,他说:“教育学生只有做好一个大写的人,才能真正成才,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专业人才。”在教学中,罗斌坚持“以本为本”、“专业为要”,长期鼓励和指导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计划及各类学术竞赛,并获优异成绩。同时,他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以及国内外其他高校访问学者近200人,许多成为了高校的学术带头人和“双肩挑”管理工作者。
与学生亦师亦友是每位教师都追求达到的美好境界。在罗斌看来,为人师,就是要将自己做人的心得言传身教,物化于心;为人友,则要求教师平易近人,助人为乐,否则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1980级无线电系的安大人,罗斌对安徽大学有着深深的情怀。他在英国留学期间多次婉拒留英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回国支援母校的专业建设。面对昔日同学、教师的不理解,他能坚守自己的追求。他说:“我不怕失败,只要决定了一件事情,我就相信自己能做到很好。”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罗斌深知团队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为此,他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多学科背景、多种能力结构和多年龄层次的团队。作为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他一直把育人作为追求,尽力培养青年人才。考虑到团队的协调有序发展、学术方向的差异性与相关性、良性竞争环境建造等问题,罗斌会选择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这使得他们团队能够长期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并推动计算机学科的发展。2018年,安徽大学计算机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等级B;2019年,安徽大学计算机学科进入ESI前1%行列。
在安徽大学的几十年,罗斌承担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工作。从担任学生辅导员到教授专业课,从国内学术刊物的主编到国际顶级期刊的编委、著名国际学术组织分支的负责人,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到国家留学基金国际人才合作项目和安徽省教学团队负责人,从计算机学院院长到学报编辑部主任,他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罗斌把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内心和行动的平衡,“平衡来自于执著的追求,平衡来自于专心致志,平衡来自于提高效率,平衡来自于各项工作优先级的不断调整,平衡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罗斌说。
近年来,罗斌共发表SCI论文一百二十余篇、EI论文两百五十余篇。深耕专业领域的他丝毫没有落下教学任务,并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创新,首次开设本科生“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程及博士和硕士的“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因为在罗斌看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而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
“时代在发展,不允许我们闭门造车,要在国内外寻找合作并得到支持”是罗斌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原因。作为学者,他认为有责任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创建了IEEE南京分部合肥分会并担任创始主席,应邀担任IAPR GbRPR专委会副主席,并担任四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还曾应聘为多所国际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或研究员。在与国际接轨的长期实践中,罗斌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教育、科研的国际接轨要学人所长、补己之短。要处理好崇拜与自信、短期效果与长期收获、场面上的交流与实质性合作、外援的水平与自身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布鲁纳曾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罗斌将这句话践行到实处,他以身作则、以德施教,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2019年教师节,罗斌被评为省模范教师。
陈晓峰:为学生开启最好的梦
“希望同学们都能做最好的自己,梦,从每天开始”是法学院教师陈晓峰对学生的寄语,也是他对大家的殷切希望。陈晓峰是安徽大学法学院教师,曾获安徽大学2014~2015年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在2017~2018学年度获安徽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奖,并在2017年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的表彰。谦和、严谨、宽厚、律己是陈晓峰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潜心育人、踏实做人是陈晓峰作为党员教师对自己的要求。
四字教学造就特色课堂
“我的教学理念很朴素,总结来说只有四个字:新,实,活,全”。陈晓峰从事法理学教育工作多年,总结出了自己独到的教学模式。所谓“新”,就是根据法学学科的特点,更新教学理念。“法学学科有别于传统的文史哲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因此从全球范围来看,法学教育都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以知识性和学术性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需要更新与改革”。
陈晓峰的身份不仅是法学教师,更是党员教师,因此心中更有一份责任,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多了一份严格的要求。为此,陈晓峰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法学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更鼓励学生们参加学院的各种实践活动并积极参与一线指导。
陈晓峰注重追求教学的效率,即为“实”,“效率对于教学来说是第一生命。”陈晓峰说,“我首先考虑的不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讲多少,而是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得到多少。因此,教学的首要关注点应该是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拘一格”和“教无定法”是陈晓峰对自己教学方法的总结。
“活”就是活力和灵活。陈晓峰认为,没有活力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教学,他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来达到课堂思维和课堂气氛的“活”,同时要求学生懂得活学活用,将法学运用到自己的生活案例中。“动起来并参与进来,知识就会活起来”是陈晓峰多年来在学习教育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陈晓峰认为,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更是一个心智成熟的过程和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作为党员教师,陈晓峰非常关注对于学生们的人格培养。他强调:“在课堂里,我可能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包括态度、习惯和人格。”这是陈晓峰对于“全”的定义。“学生们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努力”。
为师当严要求明底线
师德师风建设与学校党员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是一致的,也是相辅相成的,这要求每位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而其中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对自我有严格的要求。
“敬业,是最基本要求”。谈及师德师风的建设,陈晓峰认为,语言是苍白的,只有每位教师身体力行,树立良好形象,才能去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我对学生说过,任何时候都可以向我提问、讨论、留言,我虽然不能保证第一时间处理问题,但我一定会回复。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做到这一点的,我信守自己许下的承诺”。同时,陈晓峰为自己列出了一些负面清单,比如学术造假、师生关系处理等。“我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成就,但不能搞假成就”。面对社会上的功利与浮躁的风气,陈晓峰仍然保持着内心的明澈。“当不良事件发生时,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件事的受害者,所以我们更需要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陈晓峰认为,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每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只有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守住底线,大学的师德师风建设才会越来越好。
党员的使命与责任
陈晓峰入党近20年。在近20年中,陈晓峰一直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兢兢业业地从事着法学教育工作,在谈到党员生活时,陈晓峰有自己的一番感悟:“党作为一个整体就像一片汪洋大海,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水滴。我认为,每个党员在这样一个群体当中,需要做好自己该做好的事,只要每位党员都做合格的党员,我们的党就是强大的、健康的。”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党员”二字不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责任与荣誉。
谈到对青年党员成长的建议,陈晓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年轻一代和新入党的同学,我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朝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我相信新一代党员肯定能够比上一代做得更好。”陈晓峰同时对青年寄予厚望:“新时代对于青年来说是他们发光发热的广阔天地,未来的路还很长,青年党员再过若干年就是我们社会方方面面的中流砥柱,就是我们社会各界各领域的核心人才,我非常坚信这一点。”青年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党的建设与新时代的发展提交一份自己的优秀答卷。这是新时代对青年党员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合格的共产党员。
陈晓峰表达了自己对于学生们的嘱咐和期待:“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还要通过内心才能起作用。无论时代处在什么样的路口,我都希望同学们不断努力。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够做什么样的事,与今天的自己是紧密相关的,做好自己,将来才会有所成就。”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华、通讯员陈欣采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00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