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5次为你普及企业通识
唐先疯:专注分享创业路上必用的经营管理通识、常识,让你在创业路上少走弯路。
本文重要度:★★★★★+
模块:成长思维
如题:逻辑思维上市你进步了吗?
序
据北京监管局消息,罗辑思维正接受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的上市辅导。
意味着靠知识付费的第一股就要来了。
不管你是不是进步了,反正罗辑思维是赚到钱要上市了。
据罗胖曾在2015年发下大愿:跨年演讲要连办二十年。
刚拉下帷幕的知识跨年《时间的朋友》,今年是第五场,也是倒数第十六场。
逻辑思维的产品:得到
转眼间五年过去了,这五年你进步了多少?
这篇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学习和成长路上的新知。
01.付费≠学会
我公司有个姑娘小李,平常爱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公司同事给她的标签是“课虫”。
无论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就连朋友圈也天天发课程与学习感悟。
不熟悉的人会觉得,这个姑娘真好学,工作一定很出色。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实际情况是她入职一年多了,工作做得还是很一般般,用普通来形容一点不过,离出色甚至还有很大的差距。
直到前一阵她忽然像远离学习了,不参加下线课程,也不在朋友圈发感悟与课程了。
我便问她:最近怎么没见你学习了。
她说:我交了那么多学费,学了那么多课程,发现自己没有怎么进步,对工作也没有实际性的帮助。
我听到她这么说,帮她分析了一下原因:
记得我上小学时,那时国家还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所以上学是要交学费的。
但班上同学的成绩总是蹭吃不齐,同样是交了学费的,我的成绩就是不理想。
大家都是教的一样的学费、坐在一个教室里,同一个语文老师教的,为什么每一位同学的作文水平不一样?
答案只有一个:知识到思维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现在的知识付费领域。
也许你觉得牵强会说小时候贪玩、心思不在学习上、没有好好学等等其他因素。
但我想告诉你,一点不牵强,你我都学过三字经、孔子、孟子。
今天马路上随便一个初中生掌握的知识储备远超孔孟,
为什么时隔两千多年,我们还在学习孔孟思想?
原因只有一个:未能内化为思维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知识。
知识跟思维是有差距的,虽然你读过很多书,但没有思考一样没用。
所以,未能内化为思维的知识都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这些知道的知识不能为我们提升认知思维和增加财富。
好比今天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成果呈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像听新闻一样听过去,并没有产生太深度的思考和内化。
只是增加了一些信息量、记住了新名词与碎片化的只言片语,但不足以引用和在某些观点上让我们产生启发,
这样学习的结果就是低水平的重复,带来的结果就是道理都懂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
而另一种学习,则是用心听、反复思考、认真琢磨、将所学的知识思考内化为思维和实践运用,
这种学习的结果就能更大的促成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两种情况,都是付费用户,但学习结果却不一致。
通过知识付费能学到一些新的概念,能帮助你开拓思维、提高视野这固然是好。
但如果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没有更深度的思考来内化这些知识,也没有实践运用的场景,还不如不学。
自以为自己学了几个知识点,更有知识了,这样反而会看不清自己,同时还被今天又有进步的假象给蒙蔽了。
任何的书、课,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没有运用与实践,跟没学习的人没啥太大的区别,
换句话说就是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书和课程买来你可以随时学习,但如果不花时间学习,不思考里面的内容,没有内化这些知识,这本书和课程在你这就是浪费。
因此不管你买课、买书的成本多高,都不等于你学会了。
02.为什么学习
早些年的我创业赔了不少,后来接触了企业管理,
发现自身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于是我培养了一个学习的习惯,
前几年我在知识付费的各个领域也疯狂的消费了不少,但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我为什么要学习?
焦虑、不安、怕落伍、怕没钱、想暴富、想进步、想走上人生巅峰。
渴望通过一堂小小的课让自己的人生发生质的改变。
大部分人是这样,最起码早期的我买课就是如此。
因为大部分人真实的人生都不理想,都渴望改变、逆袭。
回过头来看,我买这些课的核心还是一个字:怕,
怕的焦虑
怕这辈子碌碌无为、怕这辈子毫无起色、怕丢饭碗、怕赚不到钱、怕的太多了......
因此,一大波割韭菜的平台出来了,利用这些人性的弱点,割了不少韭菜。
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个,在此之前也交了不少智商税。
一开始妄想通过知识快餐改变,想通过比人嚼剩的知识走捷径,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人生,
曾经我也追过一些线下大课,花费不小的钻进了大咖的圈子,自以为自己也算大咖了,
但实际情况是我去了以后我的质量也没太大的提升,见过一些大咖,有过一些合影,但我还是那个我,大咖还是那群大咖。
皮囊之下几斤几两跟我是不是见过大咖没有半毛钱关系。
妄想自己不读书,想靠加工过的知识快餐长胖,自己不去构建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是一种自我安慰。
而这种自我安慰会让你丧失真正能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靠加工过的知识快餐来安慰自己、麻痹自己,交了不少智商税过后我还是半瓶子晃荡的我,我的人生也没发生太大的改变。
读了几本管理学的书做不好管理,听过几堂执行力的课不见得会有执行力,而钻进大咖的圈子我也成不了大咖。
难道就不学习了吗?
不,要学,一定要学,
要构架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通过知识快餐的形式。
因为我深刻的明白我走过的弯路太多,学习不一定会让我少走弯路,但不学习一定会让我多走弯路。
03.主动
结婚以后不恋爱、毕业以后不学习,这是大部分成年人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认知陷阱。
你始终只看你看得懂的书,那你一直只能停留在你能看懂的书;
你始终只会做你擅长的事,那你也就只会做那些你会的事情;
同样,你始终认为你认为的是对的,那你一直就停留在你认为是对的这个陷阱里面。
而大部分人对学习的态度都是贬义词,如洗脑、传销......甚至还有抵触心理。
说句客观的话,想被洗脑还得自己有脑子才行。
大部分成年人都是选择性的接收自己认为对的事物,只不过每个人选择接收的面不一样。
在我看来所有人都会进步和成长,只不过分为主动成长和被动成长而已。
而主动成长是享受,被动成长则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
好比一个身高不到一米五但体重两百斤的女孩子追你,这个过程你何止很痛苦,简直要命。
但如果是你追这个女孩呢?你会很享受这个过程,并且十分愿意。
再举个例子,你面前现在有一种不知道是什么的水果,看着像桑葚又像草莓,你是吃还是不吃?
如果你没吃过这个水果之前看过水果百科,尽管你没吃过但你知道这个水果叫山莓,味道是甜的,没有毒并且含有丰富的营养。
如果你没吃过这个水果也没看过水果百科,你是不知道这个水果有没有毒,你只能吃一口试试,然后得出结论这个水果是甜的没有毒。
第一种情况是先验知识,顾名思义,经验之前就获得的知识,
与之相比的就是后验知识,就是在经验之后获得的知识。
那比起善变的生活、坎坷的命运来说,你是愿意获得更多的先验的知识来应对,还是倾向于后验的知识来试错?
就好比那个不知道叫什么的水果,万一它有毒呢?
九年前,我还做业务员跑市场的时候,前领导好心栽培我教我说:你要学会怎么做招聘、怎么培养人、怎么带人......
当年我就很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学这些?把本职工作做好不就好了吗?
五年前第一次创业才发现,我根本不会招人,也不会培养人,更不会带人,
一直到创业失败的时候复盘才明白那些能力真的太重要了。
上天并不会因为你不愿意成长就放弃了对你的教化,你今天成长路上少走的路,日后一定加倍的痛苦的走回来。
04.学习的姿态
关于学习,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那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个人认为补短和扬长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但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都停留在认知陷阱里,不知道自己哪短哪长。
学起来也好比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因此你要找到你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找到你学习的具体目的,也就是学习的方向,和通过学习能带来的确切好处,这些好处是你学习成长的动力。
学习的目的可以是提升自己的技能、能力,而这些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能换来薪酬回报。
也可以学一些开拓思维、开拓视野的,而这些开拓的思维和视野会影响你一生。
值得注意的是所学的方向一定是不管将来你做什么或者发生什么,永远都不会错的一些内容。
通过学习带来的好处可以是掌声、荣誉、职务、薪酬等,而带来的这些会使你有成就感、喜悦感,从而更愿意去学习。
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处于学习的方向和动力都是迷茫的,我用一个二维矩阵分析展示:
红色的区域代表学习动力的高低,蓝色区域的代表学习方向的有无。
学习方向和动力分析图
第一象限:有动力没方向、
这类人的特点是逢课必学,俗称“课虫”,渴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各种类型的知识来提升自己,
却不知自己需要哪方面的知识,这也就是很多人一直在学习却没有明显提升的原因;
第二象限:有动力有方向
最优区便是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也有充足动力、最有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类人,知道自己的短板和长处,学习的方向很明确知道补短或者扬长。
第三象限:没动力没方向
绝大部分成年人面对学习都是这个状态,认为自己已经毕业了不需要学习了,所以更谈不上学习的方向和动力了,殊不知明天去上班可能就面临失业了;
第四象限:没动力有方向
也有这么部分人知道自己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短板,但就是没有学习动力解决不了学习持续度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家里都放了好几本一直还没看完的书;
当然以上的二维矩阵的部分呢,只能称之为分析学习的姿态,姿态即使对了也并不能保证学习的成果。
05.内化
你会发现,即使不同的人学同样的东西,所产生的感悟和启发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还差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内化与应用。
也就是我倡导的学以致思与学以致用,同时我在第一小节也有提到的:
未能内化为思维的知识都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这些知道的知识不能为我们提升认知思维和增加财富。
学以致思才能让你真正的产生启发和感悟,这些产生的启发和感悟才是属于你的知识构架与知识体系。
学以致用才能做到的知行合一,学有所得,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发现很多大咖都善于把概念性的知识,内化到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去诠释,
就像薛兆丰老师的经济课我也在学,薛老师不像其他老师讲述经济学讲的都是概念,薛老师讲的是通俗易懂,一听就明白。
能够把概念性的知识内化到讲出来让普通人一听就懂,接地气,这便是深入思考内化的能力。
那如何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呢?
三个方法给到你,教你学会深度思考;
方法一:用教的角色学习
不管你在学什么,你学完以后要去给别人教或者转述。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你会更容易记住所学的知识,第二你会把一些知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讲出来。
而记住知识加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就是在内化,在思考。
方法二:换角度思考
比如当你看完一本书或者听完一节课,通常让你说你学到什么,你不一定能说清楚自己学到了什么,
但换个问题问你,这本书或这堂课表达了什么核心或者这本书想告诉读者什么,你会发现这个问题你会好回答的多。
好比你问一个女孩子:你喜欢一个什么样的男生?你发现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回答,
但你把问题换成:你讨厌什么样的男生时?她会回答很多:比如邋遢、不务正业、没有上进心......
你把回答的角度转换成:爱干净、工作积极、有上进心......不就知道这个女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男孩子了么。
所以尝试换个角度去思考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方法三:关联法
尝试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相关联,比如我很早之前接触波斯顿矩阵分析法,我称之为二维矩阵分析法,
后来我便经常把二维分析法关联到的生活、工作、婚姻的各个方面,关联分析以后总能得出新的启发与视角。
在我之前写90后创业成功率不到5%,讲真的,你创业失败真的不是你不努力一文中用到的二维矩阵分析行业周期与能力的关系,
分析完我发现今天的大部分创业公司不赚钱与倒闭的原因,很好的让我产生了新的启发和带来了新的视角。
还有本文第四小节的学习动力与方向的分析,也是通过二维矩阵分析出来的,
这个工具我在使用的时候就是通过多关联事物,找到可量化的因素,再做深入思考的分析。
最后说一点,知识快餐大都是经过加工过的,听着一时爽,重结论轻逻辑,感觉让你学到了很多,
其实不然,这些加工过的知识快餐,很难真的让你产生进步,
你能掌握的就是知识快餐中半生不熟的结论,想要真正的学有所得还是的细致的花时间、下功夫去学习。
写书的作者是需要多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写出来一部作品,这些知识储备仅仅是书背后酝酿的池子。
而这个酝酿的池子,是你我皆不具备的。
而你我要做的就是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池子——知识体系。
回过头来问问自己逻辑思维上市了,你进步了吗?
你进步了吗?
所以关于学习,我还是那句话:不是学习没用,是你没用,既没有好好学也没有好好用。
往期精彩:
90后创业成功率不到5%,讲真的,你创业失败真的不是你不努力
北京人不喜、外地人不吃,“倚老卖老”的全聚德还能走多远?
绝味鸭脖背后的老板:英雄不问出处,你我皆可成为英雄。
2020,值钱还是重要?两个价值取向决定企业发展
最后:愿我的分享能引发你的思考,让你少走弯路。
---end---
唐先疯,分享创业路上必用的经营管理通识、常识,让你在创业路上少走弯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42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