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本来这一期更新是继续《游戏中的冷门坦克》的;不过最近在网上瞎逛的时候发现:网上对第四代主战坦克(以下简称:四代坦克)的误解颇多,曲解也非常多;其中被误解、曲解最多的两个问题是:
1.四代坦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2.四代坦克到底会不会用上电磁炮、电热化学炮、电磁装甲、定向能武器这类的‘科幻’武器?
所以今天我就将结合目前世界上唯一摸到“第四代主战坦克”门槛的俄罗斯T-14主战坦克来给大家剖析一下:真正的第四代主战坦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T-14与第四代主战坦克——
➽俄罗斯T-14主战坦克是全球目前唯一摸到“第四代主战坦克”门槛的坦克
说到俄罗斯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可能大家的第一个疑问就是:T-14到底是不是四代坦克?明确的告诉大家——不算!因为T-14有几个关键的技术指标还没有达到四代坦克的标准,任然被拖在三代坦克的范畴里。所以俄罗斯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只能算最接近四代坦克标准的三代坦克;按照战斗机的划代标准T-14可以算3.85代主战坦克。
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标准——
说到四代坦克的标准,可能大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目前第四代主战坦克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各国都在摸索。”这话其实是有问题,美国和欧洲对四代坦克确实没有一个明晰的定义,但是中俄两个坦克大国早就对四代坦克已经做了明确的定义,而且已经付诸实际研发工作!
➽俄罗斯T-95主战坦克是真正的第四代主战坦克,只不过因为财政问题而扑街......令人扼腕叹息
在俄罗斯2008年发布的“新面貌”陆军改革方案与我国2015年中国军事科学研究院与总装备部联合发布的《我国军事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当中,对四代坦克(下一代主战坦克)就已经做了明晰的定义(两国对四代坦克的定义基本相同,但也有部分有所区别,本文对四代坦克的定义以《纲要》为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真正的四代坦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技术特征——
根据《纲要》的定义,四代坦克(下一代主战坦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无人遥控炮塔、乘员集中布置、采用双人或三人车组、新一代复合装甲、可调悬挂、经济型大功率柴油发动机,使坦克在具备强大的火力、优秀的生存能力的同时还能保证优秀的战术和战略机动性;另外最重要的是:四代坦克必须搭载新一代“车载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使坦克成为信息化作战的重要节点(中、俄两国对四代坦克定义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我国对四代坦克的信息化能力要求极高,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美军的标准;而俄军的要求相对较低)。
➽疑似我国第四代主战坦克双人车组模拟器曝光,注意箭头所指的是一门明显带有抽烟装置的坦克炮
认真阅读四代坦克的定义就会发现,四代坦克基本都是现有成熟技术的结合;像什么电磁炮、电热化学炮、电磁装甲、定向能武器等等这些大家所期待的“科幻”技术一概没有硬性要求,甚至提都没提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电磁炮——目前能做到上舰只有我国,但是你告诉我怎么把这堆东西+一个发电厂塞到坦克底盘里去?
➽电热炮——上图是美国60毫米电热炮实验平台,整套平台重18吨;能连射15发炮弹,之后需要接入发电机组充电(装B五秒钟,充电两小时)
➽电磁装甲——目前还在理论验证阶段(就是验证电磁装甲这个想法到底正不正确,有没有发展前途)
因为坦克技术是一种大规模实用技术!那么什么是大规模实用技术呢?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举例:坦克的火控计算机——
说到坦克的火控计算机,可能知晓坦克发展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坦克开始大规模配备火控计算机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那时西方的坦克开始普遍配备模拟式机电火控计算机;所以坦克上配备火控计算机的历史并不算长。
M60A1的火控系统详解
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火控计算机”其实是个非常古老的玩意,最早的火控计算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弹道函数分差计算器”。
英国MarKV型舰用弹道函数分差计算器(1905年)
当时的“弹道函数分差计算器”用于控制大型战舰的主炮齐射以及炮兵指挥所的弹道计算。在一战之前这种火控计算机就已经成为了各型战舰的标配。
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配备的MarK I型模拟式机电火控计算机
也就是说,火控计算机这玩意从19世纪末诞生起,到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主战坦克足足用了将近70年的时间!中间还经历了坦克最大规模发展的二战和冷战!!!
这就很好的说明了什么是坦克的大规模实用技术——
应用在坦克上的技术必须满足三个特点:
一是足够小、足够轻,能塞进坦克那狭小的车体内;
二是足够耐操可靠,坦克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任何可靠性不足的设备都不会考虑装备;
三是够便宜,坦克的产量很大,任何太过昂贵的设备也不会予以考虑。
所以什么“定向能武器、电磁炮、电热化学炮、电磁装甲......”这类科幻级别技术是不可能应用在第四代主战坦克上的;我们先不说这些技术本身是否成熟,就算这些技术已经可以应用,要实用这些科幻武器最起码也要装备一套“电力综合管理系统”,而这套系统最小的适装范围是7000吨级的驱逐舰!没有个一、二十年的进化是不可能满足坦克大规模实用技术的三个特点的!
详解T-14和四代坦克——
俄罗斯T-14主战坦克
下面我将通过对T-14阿玛塔这款3.85代主战坦克的详细解读来勾勒出四代坦克的具体样貌。
(1)无人炮塔——
无人炮塔是第四代主战坦克的首要标志、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因为传统有人炮塔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没有进一步升级的技术空间。
➽M1A2光炮塔就重22吨,炮塔的正面采用贫铀复合装甲,侧面虽然也采用了复合装甲但是防御力远不如炮塔正面;而且由于炮塔太重,一直无法安装附加装甲来提高防御能力
➽关键是由于炮塔前部的贫铀装甲太重,造成坦克炮塔极不平衡(炮塔前部的装甲+火炮合计重9.8吨、炮塔后部仅重4.7吨);根本没有增加火炮重量的冗余!使得M1A2压根就没有增强火力的潜力
首先:无人炮塔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有人炮塔超重的技术瓶颈——炮塔内部没有人就不需要很大的体积,也不需要安装厚重的装甲;可以有效的减轻炮塔的重量并可以各种设备腾出安装的空间。
➽T-14“阿玛塔”的无人炮塔,即使加上全部附加设备和自动装填机其重量估计连M1A2炮塔的一半都没有
其次:无人炮塔可以彻底的实现“弹药隔舱化”;T-64/72/80/90的弹药是放在乘员屁股底下的,一旦弹药被引爆那么坦克就会直接变成火葬场里的火化炉!西方坦克是把弹药放在炮塔的尾舱里,用一个可开关的装甲门和乘员隔开,如果在关门的时候弹药被引爆确实可以起到隔舱化的作用,但是在开门的时候......那还是和火化炉没区别!而从上图就可以看出,无人炮塔的弹药即使被引爆也最多也就把炮塔给掀了,乘员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估计也会给震得七晕八素的)。
➽坦克里面的人已经直接火化了
再次:无人炮塔可以很方便的布置自动装填机;目前坦克自动装填机有两种,一种是中俄两国所采用的安装在炮塔下方的“盘式自动装填机”,另一种是西方的“炮塔尾舱式自动装填机”。
➽T-80的盘式自动装填机
➽勒莱尔的尾舱式自动装填机
两种自动装填机各有优缺点,盘式自动装填机安装在炮塔座圈下方的,而炮塔里面又要布置人员,使得穿甲弹的弹芯长度无法超过740毫米,严重限制了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而且由于乘员和弹药混装使得安全性极差!但是其优点是把弹药放在车体内部,被击中的可能性较小。炮塔尾舱式自动装填机把弹药放在车体外边,被击中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其优点是可以增加穿甲弹弹芯长度且隔舱化程度高。
而无人炮塔则可以将两种自动装填机优点结合起来的同时避免两者的缺点:T-14的自动装填机可以使用整体长度为1000毫米的“真空”系列穿甲弹(“真空-1”为碳化钨芯、“真空-2”是贫铀弹芯)一举解除了限制穿甲弹威力的“封印”。而且由于无人炮塔还降低了自动装填机的弹药行程,提高了射速——15发/分!再加上自动装填机位于炮塔下方的车体内受到良好的装甲保护安全性高,且实现了真正的隔舱化(上面已经说过了)。
➽T-14“阿玛塔”结合了两种自动装填机的优点,是目前最完善的自动装填机;另外随着无人炮塔的普及,尾舱式自动装填机很可能走向消亡
最后:无人炮塔可以有效的增强坦克的生存能力;有人炮塔坦克由于需要在炮塔和车体上分别布置装甲,就把坦克的装甲防护给“摊薄”了!使得防御不集中。而无人炮塔本身并不需要太好的装甲防御,就可以把节约的重量用来加强坦克最重要部位的装甲(乘员舱、弹药舱、发动机舱)!比如,T-14“阿玛塔”主战坦克采用无人炮塔后整整节约了7吨的重量用于加强底盘的装甲,要知道M1A2的炮塔前部贫铀装甲也仅仅只有6吨!
PS:其实无人炮塔也是个很旧的玩意了,20世纪70年代后的各国海军舰艇的炮塔就已经完全实现了无人化了。
(2)乘员集中布置
坦克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是坦克的乘员!没有乘员的坦克就是废铁一块!再有,一辆坦克的生产时间很短,从切割钢板到整车出厂撑死了一个礼拜;但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坦克兵没有两三年是下不来的。所以坦克最需要保护的就是坦克的乘员;但是传统坦克乘员布置很分散:车体里一个驾驶员、炮塔里一个车长一个炮长有的还得加一个装填手;这样分散的乘员布置使得乘员舱范围极大,增加了保护乘员的难度。
➽即使是以“袖珍身材”著称的T系坦克,其乘员舱也包括了驾驶室和战斗室,这两个区域内任何一个点被击穿都有可能造成乘员伤亡
如果将所有的乘员集中在一起,一个乘员只要不是姚明那种身材,在坦克内部只需要1.5个立方的空间就能满足作战的需求,双人车组只需要3个立方、三人车组只需要4.5个立方,这样小的空间就可以很容易的用重甲包裹起来,极大的提高了乘员的生存机率。
➽T-14的乘员舱(红框内)只占坦克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即使用极为厚重的装甲把整个乘员舱包裹起来,也不会增加太多的重量
另外将乘员集中布置也会方便乘员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提高了乘员之间的冗余,当其中一名乘员受伤,其他乘员可以很方便的接替他的工作。
➽T-14的乘员舱内部,可以看见驾驶员和炮长两人距离很近可以方便的替换工作和交流信息;而且操作坦克跟我等宅男玩电脑游戏一样简单
(3)主动防御系统(APS)
现代坦克卷入城市作战和治安作战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在这种作战样式中对坦克构成威胁的往往不是敌方坦克,而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员和KB份子在某个鬼都不知道的地方对着坦克的侧后来一发RPG!这样就对坦克的全向防御能力提出了挑战,但是坦克的装甲不可能做到全向防护,所以在坦克装甲防御薄弱的侧面、后面和顶部就需要用主动防御系统来弥补。
➽在伊拉克被红箭-8击中侧面的M1A1(猴版),如果没有装备主动防御系统就卷入巷战的坦克多半面临这个结局
说到主动防御系统,世界范围内技术水平最高的任然还是继承了前苏联遗产的俄罗斯,T-14所装备的“阿富汗石”主动防御系统,可以提供360度的防御范围,高低防御范围正负30度,可拦截速度在1000米/秒之内的来袭弹丸,拦截距离3至150米,最多可同时拦截四个目标。
“阿富汗石”主动防御系统详解
阿富汗石主动防御系统采用四块毫米波雷达作为来袭弹丸的探测系统,探测距离3至300米;炮塔前半球有10枚主动拦截弹,拦截距离3至150米,拦截弹的引信采用预编程引信,可二次爆炸(第一次爆炸用于调整拦截弹姿态使其与来袭弹丸平行,第二次爆炸为引爆主装药破坏来袭弹丸),拦截弹无破片仅依靠横向爆轰波来破坏袭弹丸(这样可以把对己方步兵的威胁降至最低)。
PS:T-14那个小小的无人炮塔上的那四块毫米波雷达,是“阿富汗石”主动防御系统的探测雷达;不是传说中的“坦克装备的相控阵雷达”!“坦克装备的相控阵雷达”本身就是一个谣言!
➽“阿富汗石”主动防御系统的对空拦截弹
另外,阿富汗石主动防御系统还有对空拦截能力(估计也是目前唯一具备对空拦截能力的主动防御系统),可以在1至150米的高度拦截类似于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之类的“攻顶”导弹,对于末敏弹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综上所述,阿富汗石主动防御系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目前世界上防护区域最大、拦截能力最强、杀伤手段最多的主动防御系统。为T-14几乎提供了全方位的有效保护。
本期讲解了T-14符合四代坦克的地方,下期将进一步讲解T-14不符合四代坦克标准的地方,看看到底是那些不足和遗憾死死的把T-14拖在三代坦克的门槛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3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