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我的家族群中的长辈们,总是转发好多养生信息和保健信息,但很多都是一些媒体为了博眼球而写的一些文章。
据腾讯的《谣言过滤器》团队所言,这些势不可挡的谣言背后,其实是一条巨大的利益链在驱使着他们。
仅一个专门传播的谣言的公众号,一年就有20万的利润!可想而知,他们这么“别有用心”地制造谣言是有目的的。
这种谣言总是蹭热点,不仅攻陷了许多家族群和朋友圈,而且让老人们也不知所措,因为讲得也是头头是道,有鼻子有眼的。老人真的很难分辨真假。
所以,老人们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就转发给了老同学。
2019年广泛传播的一条谣言:有四种蔬菜都是致癌物
第一:这是典型的谣言样本
首先他假借权威机构口吻说话,原文说的是:
“小娃娃菜、蕨菜、西葫芦、红凤菜等4种蔬菜已经被卫生组织拉入致癌名单”。
注意,“卫生组织”根本就是一个作者信口开河的“机构”,类似于“有位名人”。
真实存在的卫生组织,比如世界卫生组织,或者各国健康卫生机构,没有谁把“这4种蔬菜”拉入“致癌名单”。
其次,谣言把蔬菜的生产和运输、售卖过程说得很形象化,让人觉得确实可能发生。
这些说法,看起来都特别符合“黑心商家”的正常行为,让人看了造成一种印象: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也是为了生计,为了赚钱,所以做这些事似乎真的可以发生。因为看起来很合理,合乎逻辑。
最后:看到这四种蔬菜的谣言被辟谣了,又生出了新的四种蔬菜。
他们就是娃娃菜、蒜苔、木耳、黄瓜。
谣言里是这么说的:
(1)黑心商家往娃娃菜里加入大量甲醛,这种溶液里含有大量致癌物。
(2)过季蒜苔经过甲醛处理放入冷库中冷藏。
(3)新鲜木耳含有光感物质,会导致咽喉水肿,甚至引发咽喉癌,最好还是吃干木耳。
(4)过夜黄瓜会变大是因为打了很多激素膨化剂,这样的黄瓜是不可以吃的。
又偷梁换柱,接着忽悠了!
第二:真相如何?
(1)甲醛易溶于水,将娃娃菜充分清洗后其浓度和残留量会降低,如果不觉得刺鼻(甲醛无味但对眼鼻有刺激性)就不用过于担心。
(2)蒜苔入库贮藏前处理过程中浸泡物是保鲜剂乳液,不是甲醛溶液。
(3)光感物质就是卟啉类物质,主要存在于鲜木耳中,在晒干的过程中会分解。卟啉类物质并不会致癌,它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诱发日光性皮炎,且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大量摄入+长久日晒+卟啉代谢异常体质。反倒是干木耳泡发太久产生的细菌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4)所谓激素,其实是一种叫做“氯吡脲”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中可以发挥类似激素的作用。推荐用法用量下,在果实和土壤里的残留量都很少,不会对健康和环境产生影响,合理使用完全可以放心。
老人们在家族群里总收到类似这样那样的信息,包括:
什么与什么食物不能一起搭配吃,否则会有毒,哪些食物能够净化血液?哪些食物能够降血压等等。
但其实究其原因:都比较偏颇!要么是片面夸大其中的某一种元素,单独说这种元素的功效;要么就是把某种元素对于某种慢性病的影响作用放大,这说法的套路其实很多时候就像宣传保健品的思路一样:
只是片面的放大某种元素对身体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个体差异,更忽略了时间,或忽略了其他元素对身体的影响作用!
所以这样的文章,基本的套路都是一个:片面和夸大!
因此也建议老人们在看类似文章时,多想一点,避免被这样的文章忽悠。
之前听闻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抛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
老爸老妈要擦亮眼睛,叔叔阿姨们也在家族群里看到类似信息,可以做一些查证。
谣言种类繁多、层出不穷,希望今天的“小小总结”能让大家学到更多的辟谣知识,同时也感谢各位的认真的科学态度,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我们会继续带着大家,剔除每一个新、旧谣言,因为谣言不止,辟谣不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2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