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倔强的小红军》三看小红军是怎么死的?

《倔强的小红军》三看小红军是怎么死的?

犹记得小学时的那篇小故事《倔强的小红军》,讲的是在抗战时期,红军长征途中,发生在陈赓同志身上的故事。当时行军中粮食紧缺,掉队的班长(也就是陈赓同志)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便想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小红军。可是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别后,放心不下的班长再找到小红军时,他已经饿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不是鼓鼓的粮食,而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骨。

明明是个小故事,明明是个无名的倔强小红军,明明只是遗憾地饿死,然而时至今日我却不断嚼出新的滋味,仿佛如香氛一分三调,每一调都激励着我。

教材配图,侵删

初学年少时,勇为倔强死

作为教科书,这篇精读课文自然有要向学生们传达的精神与意义。而处于五年级学龄期的我们,即将进入青春期,社会性观念也在初步建立。于是《倔强的小红军》整篇基调以及文末班长的感念,都赞扬了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着想,忍耐饥饿与痛苦并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作为生活在美好和平的小学生,我自然对倔强的小红军心生敬佩,在这样富裕而幸福的时代,没有饥饿的困扰,没有生存的压迫,温室里的娇花需要对抗挫折的坚韧与毅力,不退缩不低头。倔强的小红军是激励我勇敢的榜样,他是因为“倔强”而饿死的。

青春叛逆中,战争迫害死

青春激素的扰动,总让我们有着看似匪夷所思的想法,踏入中学的我,自然也开始愤世嫉俗,挥斥方遒了。厌烦父母的督促指导,不满老师的谆谆教诲,蔑笑社会的弱肉强食,独立与自由在野蛮成长着。这时的小红军不再是勇敢的象征,而是哀其不幸的精神寄托。烽火连三月,如此年幼的小红军却要背井离乡,翻雪山过草地,忍耐生命的枯竭,而“饿”死只是蒙在“战争”这把凶器上的面具。

战争的暴力带给黎民百姓无尽的苦痛,究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陈赓同志感到内疚的,不应只是没有觉察到小红军的苦撑使其饿死,那些滴在冰凉身体上的那些泪珠,还有对战争屠戮的无奈。倔强的小红军被战火的热浪卷携,他只是城门失火下可怜的池鱼。

踏入社会后,承担奉献亡

随着大脑的不断发育,前额叶也在不断完整,现在的我很少冲冠一怒,也不曾谈古讽今。前段时间思及这个小故事,突然感叹陈赓同志和小红军的境遇竟然如此相似,同样的长征跋涉,同样因饥乏掉队;同样承担着战争的恶果,也同样承担着救亡图存的责任。大厦将倾,何人苟活?即使是年幼的小红军,也至死不放弃紧跟长征队伍的步伐,而我辈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或许这就是来自民族的凝聚力。

倔强的小红军带给陈赓同志的不因只是沉重的内疚,还有坚毅的意志以及待续的使命。小红军是战争的承担者,是革命的奉献者,是位无名烈士。

三看《倔强的小红军》,三探小红军的死因,小红军依旧是我难以忘怀的缩影。你心目中的小红军是什么样的呢?期待你的分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1946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