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打了一场辩论
是关于信息碎片化的,与黄执中老师曾经打过的一场辩论很相似
在这里不想提辩论技巧,只想谈一下个人观点
首先,给出第一点,强逻辑
信息碎片化并非充斥人们生活的全部,可为什么它到了要被拿出来辩论的地步,抖音,微博等短视频,短文字化的碎片信息,如果被人们无视,那么本题也没有讨论的必要,因此个人观点,强逻辑是,大众喜欢碎片信息
刷抖音不香吗
看微博不爽吗
难说。
华东师范大学曾发布过《新时代上海大学生阅读指数报告(2018)》,报告显示有84.3%的大学生将“手机阅读”作为最主要的阅读方式,而社交媒体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数字阅读的主流:排名前三的大学生社交阅读平台分别是微信(占比68.8%)、微博(占比56.7%)和知乎(占比48.0%)
简而言之,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显而易见喜欢碎片化信息
这是本文的一个强逻辑,基于此前提,想谈论一下碎片化信息究竟对当代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思想浅薄还请大家不要怪罪
其一,心理学家将流入工作记忆的信息称作我们的认知负荷。当认知负荷超过我们头脑的处理能力时,我们就无法保留信息或与其它记忆关联。不能将新的材料转化为概念和知识。我们的学习能力就受到影响,理解能力就削弱。
而碎片信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多而杂,这对于我们的认知负荷的影响可想而知
其二,碎片化信息的真伪性难以辨别
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逝世。据新榜数据统计,当天便涌现出近5000篇文章缅怀她。这些文章使得一段据说是她百岁时的感言火遍了网络,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编出来澄清了:这段话根本不是杨绛先生说的,至于手写体就更不是她老人家写的了。
但这是否正反映出了一个事实:我们并不擅长甄别真伪,甚至也不擅长甄别真正的美好和荒谬。
微信流传的关怀式谣言大家经历的还少吗,显然不,可网络世界缤纷复杂,仅从只言片语如何判断真伪,个人觉得这是碎片化信息的一个弊端
其三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就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
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指出,互联网会分散注意力,严重损害人类深度思考的能力,甚至直接改变我们大脑的结构,进而会毁了人类的思维。
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拥有思考的能力,何必让碎片化信息毁了我们的宝藏呢?
以上全都是个人看法,希望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如今,大家都能怀着一颗淡然的心,在网吧里读一读大部头,有何不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1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