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总谈
中国战国时代,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诸侯割据战乱纷飞的时代,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也就造就了无数的沙场英雄。说到战国时期的沙场英雄我们不得不提到素有战神、杀神之称的秦将白起,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实施了一些列重要举措,其中有一项打击当时贵族势力的法令就是军功制,即在秦国只有在战场上建立军功的人才可以升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秦国军队在战场上的积极性。
白起便身处这样的一个时代,像他这样的人在这个乱世中有了能够建功立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白起在任秦军三十多年主将的时间里,一共攻占七十多座城池,辅佐秦昭王为其立下汗马功劳,也为秦国横扫六国贡献巨大。
在秦统一天下的征战中,白起指挥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役,其中具有关键性的一役便是我伊阙之战,这一战很少被世人所了解,但它却是一场极为重要的战役,这一战不仅使战国当时的格局得到改变、并成为秦国出函谷关东进雄霸天下的重要转折,它同时也是秦将白起一举成名并为以后建功立业的转折点。
一、出生于秦国繁盛时期的白起,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梦想,在经过多场战争的磨砺之后,逐渐展示出自己的军事才能,为伊阙之战获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起出生在秦国势力已经足够强大并蒸蒸日上的时期,当时秦国由秦昭王当政,这位野心勃勃的雄霸者一经继位便开始贯彻实行变法改革,在商鞅的大力推行下秦国建立了军功制以便削弱贵族势力提拔有能力的平民人才,这为白起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谓时势造英雄。
白起在十六岁的时候就有着非常强烈的建立军功的梦想,并在那时候已经成为了秦军中的低级士兵。公元前294年白起便已经成为左庶长,率领着部队攻下一座鲜为人知但却有十分重要地理位置的韩国新城。
在军中经过多年的磨砺,屡立战功,在军中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将领,这在当时是很少有人去想象的事情,但白起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做到了这件事。就这样,白起在军队中一路磨炼一路升迁,从最初的低级士兵到担任左庶长,一点一点的展现出出自己的军事才能,渐渐地走进历史舞台的中央,逐渐的崭露头角。
这些都为白起未来的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他在未来的战争中一举成名、赢得长平之战创造了条件、开辟了道路,也让世人对白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蓝田之战之后,齐、楚之间产生隔阂,秦与楚形成联盟,齐国无法与楚国抗衡,秦、楚两国交恶后,魏、韩、秦三国攻击楚国,楚国只能屈服于齐。合纵连横的局面和垂沙之战带来的政治格局为伊阙之战的发生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
蓝田之战发生之后,由于楚国的背信弃义,齐国便对楚国怀恨在心,一直想要伺机报仇,但始终未能实现,后来孟尝君当权,大力推行合纵政策,主张其它各国结成联盟以应对秦、楚两大雄霸之国。
秦国在蓝田之战后国力大增,虽说武王死后为争夺王位发生了各宗亲之间的大战,但也都被平定了下来并立嬴稷为王,即秦昭王,大权则有宣太后及魏冉等所掌握在手。
宣太后主张与出国修好,使得双方关系改善并结成联盟共同应对合纵之策。由此一来,战国七雄合纵连横的局面已经形成。
由于秦、楚联盟的形成,使齐国报复楚国的计谋始终未能如愿,但后来事情迎来了转机。时遇秦、楚两国交恶,连横局面被打破,如此一来楚国便成为了与各国孤立的状态,这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齐国看到了报复楚国的机会已经来临,便与魏、韩、秦三国攻击楚国。齐、韩、魏三国联军在垂沙之战中大败楚军,楚国只能屈服于齐,无奈之下只好向齐求和,结果是太子横被作为质子,与此同时秦国也乘火打劫夺去了楚国大量土地。
作为战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垂沙之战是合纵的一次大规模胜利,这一场战役使得战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深远、持续时间较久,一直到伊阙之战后这种格局才被打破。
合纵连横的局面和垂沙之战带来的政治格局,为伊阙之战的发生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伊阙之战的爆发就是为了打破这种相持的格局,为秦国东出函谷关做了准备。
三、韩、魏两国利用秦国主力被调离时向秦国东防线进功,挑起伊阙之战,白起临危受命,利用两国间的隔阂逐个击破,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伊阙之战的胜利,战神名号由此确立
虽然白起在过去的十年中,在秦国军队中早已有名望,但始终都是拘泥于小的战役,没有足够让天下人为之震惊的大胜仗,白起或许就是在等这样一个机会,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让各国都为之震惊。
其实这样的机会正在慢慢地靠近这白起,已经悄然来临,自秦国夺得巴蜀等地区以来,国力早已大增并多次东进攻打韩、魏二国。韩、魏二国则在历次战争中共失去三分之一的土地为秦国所占有,为了避免长此以往带来亡国之耻,韩、魏两国一直想着一雪前耻收复失去的土地,因此他们都在等一个机会的到来。
于公元前294年,白起受秦国之命,进攻韩国的新城并占领的之后一年,秦国蜀地爆发了一次大叛乱,为了平定此次叛乱,秦军主力皆被调离,国内主力空虚、东防线松懈,这给了韩、魏以百年不遇的可乘之机,两国联合军队向秦国东防线进攻,首先挑起“伊阙之战”。
时韩国大将暴鸢、魏国大将军公孙喜分别率领八万、十六万在三国交界 的伊阙驻扎安顿下来,欲等秦国来攻。秦国则派军十万,任白起为主将赴伊阙应战。
在开战之前,秦国军队较两国联军而言显然处于下风,两国联军足足有二十四万军力,是秦军兵力的二倍有余,伊阙易守难攻,两国联军轻而易举便能守住伊阙而不败,但秦军若想获胜就只得攻下伊阙,秦国在地理位置上显然也处于下风。
两国联军主将都是熟谙兵法并久经沙场的老将,秦将白起虽多次取胜于外敌,可毕竟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秦军将士惧怕对手的老练和对己方主将的不信任,也是的秦国居于不利地位。
在面对如此境况,白起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和对韩、魏二国之间的关系之后,发现两国表面虽互为盟国, 但实际并非一心各怀鬼胎,于是白起计划以优势兵力集中进行逐个击破的战略。此计一出果然奏效,两国联军很快便手忙脚乱,被白起逐一歼灭。
显然伊阙之战的最终结果是秦国胜利,打破了合纵连横的局面和垂沙之战之后相持已久的政治格局,秦将白起也因为在这一仗中以少胜多而一举成名,从此逐渐被天下人所熟悉,为之震惊和惧怕,战神的名号就此确立。
四、伊阙之战胜利将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障碍彻底扫清,为秦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伊阙之战秦国取得最终胜利而结束,此一役过后韩、魏两国元气大伤,已无力回天只能被迫通过割地向秦求和;白起也因此升迁为国尉并趁胜追击,率领部队越过黄河,攻打并将安邑以东和干河以西的大部分土地据为秦所有。
伊阙之战结束后,韩国和魏国的门户向秦国敞开,从公元前291年至289年秦军不断进攻韩国并先后将韩国宛、叶、邓等地占为己有,同时占领魏国统共六十一座大大小小的城池,伊阙之战的胜利是秦国从二国联军的压迫局面中解放出来,并拥有了惊人的可怕战斗力和威震六国的杀神白起这样的人才,破函谷关为自己在东进的道路上扫平了一切障碍,为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白起一生征战无数,将青春的热血洒在了沙场之上,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秦国横扫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助秦王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中,白起参 加了无数次的战役,率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多有比伊阙之战著名的战役,如长平之战。
但殊不知这场不曾被人过度注意的战争才是秦国东进函谷关的开端,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同时这场战役也是战神白起声名远扬的一战。
伊阙之战把白起和秦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只有白起才能助阵秦国使其完成统一大业,也只有秦国这样的强国才能造就白起这样的沙场英雄、才能给杀神白起以更多的机会,这便是伊阙之战与白起、与秦国之间的关系。
参考历史文献:
《战国策》
《资治通鉴》
《史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9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