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不说
人生实苦,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迷茫和困惑,凡人如此,牛人亦是如此。
不是人生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去过怎样的人生。
01
吃有价值的苦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提问: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吗?
一工厂老板抱怨,自己公司4000元一个月都没人愿意干,而肯德基、星巴克3000一个月都大把年轻人抢着去做。
最后还感叹了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像我们那个年代,吃不了苦,娇生惯养。”
身边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脏活累活没人干,一代不如一代。
有个网友回答道,你们是为了吃苦而吃苦,我们不是,我们是为了吃苦能学到东西,不吃这样的苦。
其实,在星巴克、肯德基上班并不比工厂上班轻松。
除了工作环境好点,每天的事情也很多,忙的时候,就是在店里转来转去;
不忙的时候,还要准备各种材料和饮品。
服务行业,都是很琐碎的事情,而且客人也是什么素质都有,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更重要的是,没有节假日,休息也只有在平时不太忙的时候。
不是年轻人不能吃苦了,是年轻人变得聪明了,他们知道了什么苦要吃,什么苦不要吃。
年轻人知道权衡利弊,在工厂干活累死累命,晋升空间渺茫、发展前景堪忧,有任何发展机会都给公司裙带关系给撸去了;
而星巴克这些有很明确的上升空间,比工厂好的工作环境,有保障性的薪资,还能学东西,试问哪个年轻人笨呢,待遇差不多的条件何不择优选呢?
吃苦不是仅仅为了拿工资,吃苦是为了学本事,是为了以后不吃这样的苦。
华为每年都会招聘去非洲、中东地区干活的应届生,那些地方才是真的苦,可是却有很多的前来应聘的大学生。
除了诱人的高薪福利待遇,更多的是这份工作,可以带来成长。
吃苦是为了价值回报,而不是眼前的苟且。
我们不是不能吃苦,我们只是变的会吃苦。
02
苦尽甘来,不过是一生的逆来顺受
作家余华,有一部著名小说《活着》。
在小说的开头,余华写了一个故事。
犁田的老牛不愿意耕田,赤裸着上身的老人,对老牛似乎不满,在一旁开导它: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的道理,走呀,走呀。”
在老人的吆喝后,牛仿佛知错了一般,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在那个充满阳光的午后,老人向余华讲述了自己。
老人的一生,受尽了苦难。
做地主少爷的时候输光了家产,去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国明党抓了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后,母亲已经过世;
妻子家珍患有软骨病,不能干重活,好不容易带大一双儿女,儿子因输血过多意外死亡,女儿不幸成了哑巴;
后来女儿难产,大出血死亡,女婿因吊运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
最后,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一个接连一个的破碎,只剩下老人扶着犁,对着老牛喊着他们的名字。
看着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余华写道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人生实苦,不在于你认不认识到,而在于苦才是人生的底色,甜不过是点缀罢了。
从小,我们就被长辈教育,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人生就是用来吃苦的,你能吃的了多大的苦,就能享多大的福。
可是人到中年,看着身边那些受尽磨难的老者,才明白了,他们所谓的苦尽甘来,不过是一生的逆来顺受。
人生不是用来吃苦的,而是用苦难来成就自己。
03
痛苦在于面对和反思
苦难不仅能毁掉一个人,同样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大学同学阿强从学校毕业后就拿到了大厂的offer,当时我们同寝室的人都羡慕不已,可是入职不到两年的时间,阿强选择了辞职。
辞职后的阿强回了趟家,每当亲戚朋友问起他为什么放着这么好的工作不干辞职做什么。
阿强也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有自己的想法,要创业,因为他知道就算说出来也没有人会理解他的行为。
当时短视频刚起色不久,嗅到这个风口的阿强毅然决然的拾起大学社团的摄像机,整天窝在工作室里起草剧本,学习剪辑,研究拍摄手法,因为对质量的要求比较高,每天的工作量都巨大。
靠着之前上班攒下的钱,开始慢慢运营起自己的工作室,雇了好几个人,终于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让他赚足了之前上班薪资都触摸不到的天花板一桶金。
前段时间聚会的时候,问阿强那段时间是不是特辛苦,他淡淡地说:
苦才是日子,但是我的苦和你们的苦是不一样的;
你们的苦,是不得不吃,我的苦,是自找苦吃。
人生不在于吃多少苦,而在于你在苦中明白了什么。
正如柴静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反思才是。
你只有意识到吃苦是为了不吃苦,才不会一直吃苦。
人生很多问题,在于面对,而不是逃避;在于反思,而不是一味的接受。
痛苦亦是如此。
04
吃什么苦享什么福
网友鸵鸟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吃苦有用,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早就成了最富裕的阶层。”
深以为然。
世界上的苦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价值的,一种是没有价值的。
有价值的苦,是自找的。就像海盐走出来的作家余华,就是忍受不了牙医的苦,而选择了文学。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那个时候,他经常能听到父亲的一句话,你的退稿又来了。
原来是邮递员从窗户,扔来了厚厚的一沓稿件。他也不知道自己收到过多少退稿了,但是那个苦是别人看不见的。
就是这样写稿、投稿、拒稿、改稿,再投。直到他的第一部作品,被出版社约去北京改稿,人生才有了转机。
另外一种是没有价值的苦,就是大多数人为了生活而吃的苦。
常听人说,人生就是混日子。
在混日子里吃的苦,是人人都看的见的苦。
用苦来换钱,注定了你的苦只能让你生存下去。因为苦过了,钱花了,还得再吃苦,再挣钱。
这就像西西弗斯的石头,永远也推不上去,永远在吃苦受累。
最后,像福贵一样,守着一头老牛,在夕阳的余温下,体味苦难尽头的一丝甘甜。
吃什么苦,享什么样的福。
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你吃多少苦、遭多少罪,不在于你的苦,别人看不看得见;
而是在于,你吃什么样的苦,你是主动承受,还是被动接受。
人吃的苦不同,享到的福也就不同。
佛说,你今天享的福,就是曾经吃过的苦。
不是所有的苦都要吃,既然人生可以选择,就去选择那些能带给我们成长、有价值的苦吧。
作者简介:不说,90后职场领域作者,自评2019年度先进工作者、劳动楷模、时代先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86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