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
1.首先我们从变法说起
秦的强盛,追根溯源应归结到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商鞅
其他政治军事等层面姑且不论,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查找资料。我们今天主要是来谈谈经济改革对饮食方面的影响。
商鞅变法中对经济影响最大的一条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那么,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井田制?
井田制的诞生,意味着我们由原始社会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我们的祖先的谋生方式也逐渐从渔猎转为农耕。
所谓井田制,就是把适宜耕作的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看起来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
井田制示意图
那井田制的终结是因为商鞅变法而强制执行的吗?
不是。
废除井田制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解放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早在春秋时期,井田制就已经有开始瓦解的迹象。《公羊传》何休注:“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付出一定没有收获的事情,谁愿意做?就比如你去一个公司打工,老板只要你干活,不发工资,你能有主动性?怕是做不了几天就跑了吧。
那时候的人当然也是一样,不管这个社会怎么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人的本性一直都没有变。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到,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并不全是一些优良品质,还有一些不良品质,比如贪欲。
而促成这一变革的关键性因素,正是贵族们的贪欲。
西周遗址
早在西周,就有极个别的贵族敢违抗天子的命令,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想到了一个压榨庶民的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就是强迫庶民开垦井田以外的空地。不过那时由于生产力低下,规模较小,没有对社会制度产生太大的影响。
而到了春秋末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人们已经可以大规模开垦荒地。井田制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铺垫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让大家理解社会已经变革,农耕文明已彻底成型,人们靠地吃饭的时代来了。
只要勤劳,就有希望填报肚子。
2.吃了跟没吃一样
农业的迅速发展,当然对人们的餐桌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过咱别着急,先听我说个故事。
一北方小伙去南方玩,南方的朋友自然是盛情款待。
早餐,请北方小伙吃具有当地特色的米粉。午餐,吃的是热气腾腾的香辣火锅。晚餐,吃的也是具有本地风味的一些炒菜。
按说这招待也算周到,可晚上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
北方小伙去超市买了馒头。
南方朋友感到诧异,北方人胃口这么大?自己都吃撑了,难道他还肚子饿?看他也没少吃呀。
后面一问才知道,北方小伙并不是说饿,只是单纯想吃面食。
远在他乡的游子,不会因生活的重压而留下眼泪,却会因吃到熟悉的家乡味道而泪流满面。
而对于很多北方人来说,面食就是家乡的根。
面食的迅速发展,正是在秦汉之际。
汉代已出现缣筛,生产的面粉很精细,已大量投放市场,从而使汉代的点心面食大量增加。
在汉代,面食统称为“饼”,但每种饼之间的差别还是蛮大的。
比如把调好味的面团压平,放在烤炉颈边烘烤至酥脆的称 “烧饼”; 放在平底铁锅上加油煎熟的称 “烙饼”; 用甑锅蒸熟的馒头或包子称“蒸饼”; 用水煮的面条或水饺称 “汤饼”。用米粉或面粉加糖和枣栗放在蒸锅里蒸成松软厚块的则称为 “饵”,也就是今天的面糕或米糕。
这里还澄清一个关于面食的谣言。
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只好病急乱投医,思来想去只好用古法祭奠河神,以求顺利度过此关。但诸葛亮自幼受儒家教育,强调仁者爱人,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
诸葛亮像
虽然这个传说很美好,但却是假的。
20世纪70年代初,在甘肃嘉峪关出土一组汉代画像砖庖厨图,有仕女揉面和手持托盘进奉馒头或包子的图像,可知汉代已能做发酵包点。
诸葛亮就算再厉害,能前算五百年,后算五百年,总不能在汉代就出生。那若是这样,真如鲁迅先生所说,诸葛近妖了。
馒头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并非一人之功劳。
那么,除了这些,秦汉时期的饮食还会有什么特点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5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