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何方孝孺被“诛十族”?两种天然对立的治国方针倾轧结“苦果”

为何方孝孺被“诛十族”?两种天然对立的治国方针倾轧结“苦果”

引言:

公元1402年,正是一年盛夏之时,高悬于空的烈日,在一片直冲云霄的烈火与黑烟中,显得格外刺眼。

大火渐渐熄灭,一具面目全非的焦尸成为现在的燕王(朱棣),马上上位的永乐帝一生的"心结",唯有《明史》一句: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 以为结果。


史称"靖难之役"(夺位)的"家务事"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就是为巩固其"正统"地位的长期"清洗"活动了,而这被"洗"的万余人中,最悲惨,或者说最悲壮的"建文旧臣",恐怕要数鼎鼎大名的"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孺


方孝孺


后世,对方孝孺的看法,不外乎两种:

一种为赞其文人风骨

另一种则毁誉参半地认为其"愚忠"或者可以叫"没人性"(单其牵连的"十族"被杀就高达八百余人。)

但在这里,笔者想换个位,换成永乐帝的角度,以明朝治国方针的"对峙",去说说为何"必须"对方孝孺施以"诛十族"以对“天下人”震慑。


没错,笔者认为,方孝孺以及其"十族"。

不单单是因为表面上的原因:没为永乐帝撰写继位诏书表示臣服而"必须死";

或许也不是看起来更有"悲壮色彩"的:因为方孝孺本身具有的文人的气节而"必须死";

以及也不是为了"臣子本分":不辜负建文帝而尽忠而"必须死"。


更重要的原因,或许还要从明朝自洪武帝(朱元璋)建国起,开始实施的治国方针——"法治"与期间始终阻扰"法治"的文人士族们所期望的"德治"(也可称为"礼"治)的天然对峙(矛盾)寻找。



01"杀戮"— 既为性格使然,也为强化皇权

在历史上,洪武、永乐是并称的,准确来说,明朝初期的国家体制正是由这两代皇帝共同确立的。


洪武帝


因为其共同的"愿望"或者说"法治"的治国方针,所以,不管是在洪武帝在位期间杀戮的十万余人,以及永乐帝在"靖难之役"时杀戮的万余人,皆不单单源于父子一脉相承的残忍与猜忌造成的"血流成河",更是为了在明朝初期的"不安定"中强化皇权(统治)的必要手段。

笔者如此说,并不是冷血,也不是为其辩护,而是作为后世人,在后续对明朝历史进程的影响"总结"而来,继元末的战乱后,新建立的明朝,在洪武帝看来,是必须以"法治"为治国方针的,而不是"德治"。

也正是因为作为历朝历代唯一一位平民皇帝的身份,带给洪武帝的恰恰正是"底层百姓"的想法,成长的经历及多年来的征伐,造就了一个或许"真正"明白如何治理当前国家现状的皇帝。



02 为何"法治",而非"德治"

元朝立国后,忽必烈在位三十余年,不能否认这段时间是天下大治的,但此后由于忽必烈的逝去,尚未建立起国家统一的元朝,开始为"蒙古治"(上都派)还是"汉治"(大都派)开始长达数十年的内乱。


忽必烈


尤以天历元年(1328年)的两派内乱使其都城所在瞬间化为战场,最为激烈,最后两派的内乱自上而下开始遍及整个社会,本就饱受官吏、地主无尽剥削的下层百姓,更是"可悲"地遇上连年"缠绵"不断的天灾,水灾、旱灾、蝗灾轮流袭来,苦不堪言之下的广大百姓只有沦为流民。

最后由至正四年(1344年)的黄河决堤,及灾后必然的瘟疫的灾难而达到顶峰,反抗的起义就是此时百姓们的必然选择。


元末的起义很"特别",起义军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常"的起义军,如方国珍、张士诚等,本身的"目标"仅仅是以自身利益为主,趁着社会动荡迅速崛起的叛乱者,目的很简单,就是"钱",他们没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仅仅只是想要发"战争财"而已,这和其在此期间居然因为"钱",毫不犹豫和元朝合作,为其提供粮食就可见一斑;


白莲教及教徒们影视形象


而另一类,就是以朱元璋最初所投奔的"白莲教"(或成为"明教")这种带有"宗教色彩"而不是仅仅只带有"神"的特色(其实历来起义,大多都以"神迹"为缘由),更多的还是其本身的"宗教"所提供的天然蛊惑性的"红巾军"。

所以,此时的起义,不单单只是希望推翻暴政,过上"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大量被"蛊惑"的教徒们,是希望"真的"有一位"神"(弥勒佛)来普度众生的。

这就是为何朱元璋上台建立明朝之后,不以"德治",而必须以"法治"为治国方针的潜在原因,作为曾经为其一员,后利用其"信仰"而成功上位的帝王,或许从一开始就深知"宗教"的力量是多么可怕!

不以"法治",强力"赶尽杀绝"这股力量的话,那么反之在"德治"的保护之下,这股力量必将动摇这个国家的统治。(其实可以对比被教皇统治的欧洲时期,"教"的可怕。)


当然,很多时候过犹不及,一位成长与草莽之中,当过乞丐,做过和尚的皇帝,即使一朝逆袭为天子,在他的内心深处依旧摆脱不了的还是自卑,在那些年的"凝视深渊"中,也被"深渊所凝视",自然物极必反之下,残忍、猜疑的性格就暴露无遗,持续整个在位期间的"大屠杀"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而此后,其继承者永乐帝,虽一开始是被建文一系列"削藩"的行为,而感受到生命威胁而开始的"反抗",而造成的"靖难之役",但随之而来的"大清洗",却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其"正统"性,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维护自洪武帝开始"法治"的治国方针。


何为"法治"的治国方针?

说起"法治",其根本的"内涵",就是从儒家思想中引申出来的"外儒内法"的表现形式,最重要的就是以伦理秩序为依据来作为巩固明朝的政治体制,即"君—臣—民"的森严等级秩序的整肃(君王专制)。

这就是洪武帝所秉持,且想一直贯彻下去针对明朝的"法治"治国方针。



03 建文帝的"悖逆"

以上,之所以"啰嗦"诸多前因,还是想要以充分依据,来阐述"后果"——必须对方孝孺"诛十族"的根本原因。


建文帝


正如前面所讲,建文帝在位时,不但是性格使然,建文除了天生的性格就具有的软弱、优柔寡断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其自小受"正统"儒学的熏陶,从而产生了真正以"仁"(德)为核心的"德治"的治国思想。

所以其上位之后,以"德治"为治国方针的一系列关于"复古"、"复礼"的理想改革措施就自然"悖逆"了洪武帝的以"法治"为治国方针。

且不说短短数十年的治理,明朝尚不算真正稳固了"江山",就算真的稳固了,这种不能贯彻始终的,且相悖的"德治"治国方针的实施,就像从天而降的一块"蜜糖",对百姓而言"吃"起来"美味",但于明朝所希望的"长久"的统治而言,却是"砒霜"。

就像是好不容易平地而起的"高楼",在即将要成功之时,被全部推翻,而改成另外一种"新"的方式起高楼,看似平地起一开始会非常容易,但却忽略了之前的"高楼"已经即将成功,何况,新的"建筑师"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书生"。


最"可怕"的是,"书生"还不止一位,是三位,准确地说是两派:

一派是黄子澄和齐泰,主要负责的方向是"削藩事务"(简称“削藩”)

而一派是方孝孺,负责的是"官制改革"

正是这三位主持的两派负责的"事务",加上一位"柔弱仁孝"的建文帝,才导致了日后"建文朝"的灭亡。


为什么这么说(“书生”亡“朝”)?

这首先要从三人的背景及"削藩"和"官制改革"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1. 背景:

先简单说黄子澄,他是洪武十八年科举会试的首名,受洪武帝赏识而伴读东宫,深受建文帝信任;

齐泰与黄子澄乃同科进士,但在洪武帝晚年时才被重用,任命为兵部尚书,但实则本人才气逼人,但军事才能却极为平庸;


黄子澄、齐泰影视形象


重点说方孝孺,他是"浙东学派"新一代"首领"(前"首领"之一宋濂的弟子),其在洪武时期曾两次被举荐入京,却因"政见"不同(主要反对"法治"的治国方针),洪武帝虽欣赏其学识,但出于不想"自找麻烦",而让其一直委以闲职,最后被"留"给了建文帝。


2. "削藩"和"官制改革"的性质:

历来的研究,"削藩"和"官制改革"都被归为"建文德治"里"书生决策"(三人皆为"书生")的同一性质的实施内容。

笔者认为,仔细研究其本质(理想) ,这两者却是不同的。

这要从"阵营"说起。

或许是出于同为同科出身,以及同朝为官,黄子澄与齐泰在朝多年经营,建文继位,可谓大权在握,正欲大施"抱负"之际,不料建文帝因为尊"遗训",而把方孝孺这位名望极大的大儒调入京来,大有欲与二位"分庭抗礼"的架势。(实则,却是两派因为各自想要实现的"抱负"不同,所以难以融合,甚至隐隐敌对。)

当然,事实证明了,后来"削藩"和"官制改革"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就是最好证明。

首先"削藩"其实应该归于"法治",是当时建文政权为了巩固统治(生存)而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据《明实录》记载,早在建文被封为皇太孙之时,因为"辈分"问题,他已经感觉到"长辈们"的"不法"之心了(这段记载虽不能断真伪,但也能侧面佐证"仁孝"的建文何以"狠心"削藩)。

而后这两位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天真的以为"君君臣臣"真能"天然"地约束(威胁)各地藩王的行为(道德),就想要雷厉风行("近身肉搏")地一次性快速解决藩王分封制的隐患,巩固建文的统治,却没有认识到建文政权自身根本尚未稳固,单以"武力"(道德),就想要胳膊拧大腿,最终只能是落得个仓皇溃散的下场。


其次是"官制改革"(儒家“复礼”的延伸),这才是永乐帝把方孝孺"诛十族"以做震慑"天下"(朝臣)的根本原因。

不过说原因之前,笔者想先普及一下何为"浙东学派",以及方孝孺作为"浙东学派"的新一代"首领"积极与建文朝"官制改革",及后来宁死不从永乐帝的真正本因。


方孝孺的影视形象


"浙东学派":它指的是以金华为中心,在浙江省东部一带发展起来的朱子学派。

首代(或者说上一代)"浙东学派",其实积极参与到元末动荡时期辅助当地官员的"改革",后朱元璋"特地"拉拢之下,对元朝失去信心的浙东学人,开始渴望从"新的统治者"身上施展抱负。("浙东学派"的思想理念大致可以归为"经世致用"。

当然,后来其中突出者,刘基和宋濂的"抱负"(理想)确实得到施展,刘基为首席军师,辅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而宋濂则负责皇子们的教育,及"新朝"的礼仪制度等。

但是,事实上,洪武帝做的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好",不但建立了弹所"想要"的中央集权制,还远远超过,准确来说是建立了中央集权专制,因此,他们不但没有得到"施展理想的快感",而且被卷入了"杀戮"的政治旋涡之中,最后几乎全部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宋濂


而方孝孺作为宋濂的弟子,可以说是这一代"浙东学派"的"首领",却经历"两荐两闲"的起伏,终于在洪武帝离世之后看到了"希望",如何不"欣喜若狂"地准备大干一番,(归其缘由,还有一点,建文帝重用三人,正好象征"南人"重回政治中心。)


说回"官制改革"的性质,这项政策更像是"德治"方针下的"复古",方孝孺自比周公,想要重现儒家所推崇的上古盛世,所以试图"复古"《周礼》,来对"官制改革"。

而随之而来的,不仅于此,"配合"实施还有多项诸如:减轻刑罚、减免赋税、大赦天下等等"爱护"民生的政策。

但这么一来,洪武时期一直以来实行的"法治"方针,就被其完全"悖逆"了,严重地说法,可以说这些政策的颁布,相当于"打脸"(批判)洪武帝。


"理想"是美好的,"德治,养民"也是"正确"的,但是此刻种种政策以"实效"性来说,却是"书生意气"的空想主义的美好愿望而已,不但违背"常理",且与现实深深脱节,只是一拍脑袋的想法,更本没法"实用",反而是个麻烦。最重要的是,时间太短,从一个"极端"要一下到另一个"极端"去,可不是简简单单地颁布一些"好"的政策就行的。

所以,归根到底,"削藩"为强化皇权实行的"法治"方针,而"官制改革"却是修养生民的"德治"方针,本来要是两者强强合作(平衡),绝对是既巩固专制皇权,又"得民心"的"好事",但实施者两派天然地相互"排挤",就造成了这两种政策的矛盾(对立)。

相互拉扯之下,一派积极"法治削藩"以保皇权,一派积极"德治",试图重现上古盛世,于是在一片战火纷飞中,各自为政,最终"身首异地"。



04 永乐帝的"顺应"与方孝孺"十族"的必死

关于"靖难之役"(反过来的立场可称为"壬午之难")的过程,"正史"上站在永乐帝的角度看,皆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是因为建文帝"削藩"想要至其死地,于是被逼无奈的永乐帝才会发动"靖难之役"以"清君侧"。反之,站在"大多数人"的角度,怎么看这都是一场血腥夺位的反叛。


永乐帝


其经过,暂且按下不表,失败原因,暂且不论,毕竟"正史"与"野史",以及民间话本各有各的真假,目前来说,总之还是结果一致,就是永乐帝最终夺位成功。


归到此处,笔者最终想汇集"前因",以求阐述的还是这个夺位之后的"后果"。

建文四年六月三十日,南京陷落,燕王入主城内,开始"清洗"群臣,为"靖难之役"画上句号。

城内官员或临阵脱逃的;

或为建文帝殉节的;

或抢先投降的;

或未变节却遭逮捕,最后被处刑的,大致分为四类,既然是"靖君之难",当然就有"奸臣",于是燕王发布"奸臣榜",捉"恶首"。

如黄子澄、齐泰这两位主"削藩"的"恶首",当然是立刻登位的永乐帝的"肉中刺",于是"削人彘",残杀,阖族不分老幼一律斩首,女眷充教坊司,妻族流放等,才解心头之恨。

最后,只"剩下"方孝孺这位连己方军师姚广孝都"力保"的"读书人种子"还为处理。


永乐帝与姚广孝的影视形象


现在,很多人的看法大致认为,其实永乐帝还是很希望方孝孺这位"浙东学派"的当代"首领",及天下读书人的楷模"归降"的,毕竟按照当时的局势看,只要方孝孺"承认"永乐帝的"正统",那么获得天下读书人对永乐政权的支持,就易如反掌了。

但是,或许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身为"浙东学派"的当代"首领",且视儒家朱子学派"德治"方针为最终理想的方孝孺,其本身不管是"身份"的桎梏,还是本人对实现心中理想的美好愿景来说,从奉诏进京的那一刻起,从南京陷落的那一天起,他就注定只有死路一条。

诚如上述笔者大量篇幅阐述的"前因"之说,就是为了此刻概括方孝孺"十族"必死的"后果",此刻的方孝孺代表的,不仅仅只是所谓的"天下读书人",以及"浙东学派"(其一贯坚持"正统论",天然与反叛夺位的燕王"不合"。)为首的"南人"(南方士族等),还代表了一种以"德治"为治国方针的政治理念

所以,归根到底,永乐帝是想用方孝孺"十族"八百余人的性命,去震慑天下所有反对"法治"的治国方针,或者说不满"法治",阻碍强化君主专制的"所有人"!


而实际上,或许于方孝孺而言,什么文人气节,什么亲人性命,什么为主殉节,或许通通都是"附加",他真正在意还是自己的理想"德治"从今往后再也没有施展的"空间"了,前一刻还意气风发,想辅佐建文重现上古盛世的风采,后一刻却被狠狠地打落尘埃,理想的瞬间破灭,让他再也没有了"活着"的必要(或希望)。

最后想做的,或许只有用凄惨无比血淋淋的"教训",为后世陈"法治"之危害以"警钟"。



结束语:

在这里,笔者仅以个人己见,试图从明朝治国方针前世今生的"对峙"来论一论,永乐帝为何必须诛方孝孺"十族"。

也对方孝孺不惜被诛十族而慷慨赴死的"决心",做了一种"另类"的阐述。

或许,正如笔者的看法,方孝孺就是"法治"政权与"德治"政权相互倾轧之下的牺牲品,正是永乐帝为了证明与洪武时期一脉相承的"法治"治国,才是最好的治国方针,所推出来震慑天下人的牺牲品。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



参考:《明实录》、《建文实录》、《明史》、《太祖实录》、《奉天靖难记》、《永乐帝》、《建文帝》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4710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