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华历史的主线之一,是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汉民族的融合史。
周朝时期,秦人不断同戎狄等游牧民族发生战争,楚国进行胡服骑射,提高军事能力。西汉前70年以“和亲”等方式向匈奴人提供财物,赎买和平;七十年后国力日盛,汉武帝无法忍受和亲耻辱,用举国之力打击匈奴。昔日不可一世的匈奴,被打散后向西方迁徙,汉民族之危解矣!
此后,西汉和东汉接纳了不少来归的少数民族。边境线上,汉夷杂居。东晋后,中原政权势力衰退,五胡乱华,少数民族进一步和汉民族融合,直到隋唐重新统一中华本土,少数民族政权才告一段落。
唐太宗成为中华历史上少有的,集汉人皇帝和草原可汗于一身的统治者。这种高光时刻并不长久。安史之乱后,唐军不得不借助突厥力量平定叛乱。这一场巨变产生了一个关键节点——汉民族从此对游牧民族很少采取主动出击的军事行动,基本上以守势为主。
两宋之际,面对辽、金等游牧民族政权,汉人在军事上的羸弱一目了然,其中以靖康之耻为最。两宋灭亡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成为第一个在汉地上建立统一政权的少数民族王朝。元朝灭,明朝立,但北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不小的隐患。明朝末年,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人,趁乱入关,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清朝为了维护统治,对于中国人的国民性塑造,潜在影响延续至今。
由此可见,游牧民族和中华历史的互动性非常高。没有游牧民族带来的血与火,可能中华历史会少了一副面孔。
当我们把目光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上,会发现游牧民族对历史的影响,不局限于中华一家。
02
何为游牧民族?
在世界文明之初,气候和地理条件是塑造文明的重要因素。与植被繁茂、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的农耕地带不同,广袤的草原、荒野和半沙漠地带,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他们主要以畜牧业为止,借逐水草而延续生存繁衍。
人们称呼这种生活方式为游牧。当采用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聚集成一个部落乃至一个民族时,他们自然而言就成为了游牧民族。
说起游牧生活,中国人都会想起《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用一种高亢的音调勾勒出草原壮丽的风光和游牧民强而有力的性格,显得游牧生活浪漫而又悠闲。
真实的游牧生活是非常艰辛和残酷的。
迁徙是游牧民族畜牧生活中的重点。他们随着季节搬家,夏天可能在山麓或者青青的草原上生活;冬天则四处迁徙,躲避严寒和积雪。夏天天国般的草原,一到了冬天就会变成冰冻的地狱。
游牧民族求得生存的两个关键是体能和实力。
因为以畜牧为主,游牧民族必须骑术精湛。以一人之力是无法管理牧群的,这就需要他们随时和家族乃至部族通力合作。长期如候鸟般的迁徙生活,使得他们对季节、雨雪等气候现象有着敏锐的直觉。
当骑术变成生存必备技能,部落间的团队合作成为生存基石,游牧民族的共同特质就形成了——善于骑射之术,机动灵活的迁徙术,群居生活。这些特质能够让当时的游牧民族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骑兵队伍。
游牧民族不定居的生活状态,使得他们在物资储备和生产上处于劣势。比如他们的铁器生产技术、食盐获取来源和食物稳定性都要比农耕民族要差。
那么,当游牧民族有能力从别人手中获取更多优秀的物资时,冲突就起来了。
他们亮出白亮到让人心寒的刀剑,开始四处政府。
03
中原地区和戎狄等游牧民族早就有冲突和来往,但要说中原王朝和周边游牧民族对抗的起点估计是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
刘邦意识到和匈奴的对抗无法采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就采用了财物收买的方式。和亲政策下,匈奴人时常骚扰西汉边境,但并没有酿成大的军事冲突。直到汉武帝举全国之力,才彻底解决了匈奴这个外患。
匈奴人被西汉军队打败后,原来的土地已经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生存。一部分匈奴人选择归顺汉朝,成为西汉的子民。随着时间演变,他们渐渐融入汉民族。一部人匈奴人则选择西迁。
这次西迁,成为匈奴人横扫欧亚大陆的开始。
东晋时期,匈奴人已经深入东欧地区。西欧历史上,把这批强悍的游牧民族称呼为匈人。
他们最终和当时庞大的罗马帝国产生冲突。
匈人和罗马帝国的冲突,在阿提拉时期到达了顶峰。
可以说,在蒙古人之前,匈人是出现在欧亚草原上最强悍的游牧民族之一。在没有使用马鞍的情况下,他们就能在马背上快速行军和作战。得益于游牧民族机动灵活的特点,他们对后勤补给的依赖性更低,使得匈人的军队在这片土地上基本上没有敌手。
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目的就是掠夺财富。他们没有长期稳定生产物资的概念,更多的是如何更快更好地获得物资。
匈人通过征服,获得了数额巨大但不可持续的财富。历史在这里好像是一种连环冲撞,当两汉时期这个强悍的游牧民族不再对汉民族产生巨大的压力时,他们刚好出现在欧洲,加速了罗马帝国步入混乱和灭亡的边缘,促使欧洲进入另外一个历史新阶段。
匈人帝国在阿提拉死后,仿佛就完成她的历史使命,消失在历史的夜空中。
04
草原的主人来了又走。
当匈奴人的历史渐渐因为记载缺乏成为空白时,昔日匈奴人的土地上出现了数个不同的游牧民族政权,比如柔然和高车。
这些游牧民族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很有可能在民族内,有着多种不同来源的部族,是不同势力的结合。在东方,他们和中原政权的关系时而交好,时而呈现出一种宿敌一样的关系;在西方,他们和不同的西方政权打交道。这些政权之间,时而对抗,时而合作,政治生态颇为复杂。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200多年。公元六世纪,一个更加强势的游牧民族——突厥崛起了。
突厥人迅速兼并了这些游牧民族。强盛时期的突厥国,势力范围横跨欧亚大陆。
在东方,突厥人影响着当时的中国政权,如北齐、北周和隋朝。北周宇文邕为了缓和与突厥的关系,迎娶突厥可汗的女儿阿史那氏为皇后。杨坚建立隋朝后,突厥军队对隋朝边境产生了不少的压力。隋朝不得不采取公主和亲的方式,来减轻压力。
突厥帝国下,善于经商的粟特族人在突厥帝国的保护下,沿着古老的商道,来往于东西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贸易网络。人员的往来,产生了不小的历史波动。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人都是粟特族人,他们的生母都具有突厥人背景。
突厥建立起庞大帝国并没有持续多久。突厥人后来被新兴的回鹘人取代,突厥这个名字慢慢地消失在汉人的史料中。
05
如果说前面的游牧民族是铺垫,那么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族,把游牧民族的征服推向了高潮。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坐下的蒙古军攻破世敌金国、灭西夏、灭花刺子模等,横扫欧亚。蒙古人所到之处,“千里焦土人烟断绝”。
蒙古人把游牧民族的劫掠本质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的作战方式亦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风格,骑射功夫一流,高度灵活机动,对后勤补给依赖低,征服后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落后。
蒙古人的征服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传言蒙古人攻入俄罗斯时,砍下的耳朵都堆积成山。
蒙古人带来的历史影响不仅仅是破坏,可能还是世界史的分水岭。
蒙古人在中华地区建立的大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在元朝,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王朝的首都。虽然北京在此之前成为过辽、金的京城,但是元朝为了北京,重新连接京杭大运河、修建宫殿等,才真正奠定了北京作为一国之都的基础,并延续到今天。
和蒙古征服欧洲关联性较强的事件是欧洲中世纪那场大瘟疫。1346年蒙古人攻打黑海港口城市卡法时,把瘟疫带到了这里,之后再由商人传入欧洲。瘟疫造成的人口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远远超过蒙古人杀死的人数总和。
这场瘟疫过后,欧洲宗教权威下降,神职人员大批死亡,人口锐减,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促使欧洲走出中世纪的黑暗,欧洲文明步入一条不同的道路。
游牧民族主要的活动舞台刚好是贯穿东西方的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从地图上简略看上去,这片区域以干燥气候居多,地形以森林、草原、半沙漠为主。这片广袤的土地,如果以民族和国家来区分,无法形成一个整体。但是以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来说,它成为一个中间纽带,东西方的历史得以互相影响。否则,当年的钓鱼城之变,如何扭转了蒙古人在欧洲战场上的作战进程呢?
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好似历史长河中的大鲶鱼,激发出不同的历史活力。这种活力,直到西方新式军事武器和作战方式的出现,才彻底落下帷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4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