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诗歌深奥难懂,如何教学?如何为学生打造精神大餐?

诗歌深奥难懂,如何教学?如何为学生打造精神大餐?

诗歌的语言简练,外有丰富的节奏感,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

但如果老师用类似分析白话文的方法来分析诗歌,对诗歌进行肢解分析,就会严重破坏了诗歌的美,使原本意境优美的诗歌犹如白开水,索然无味,导致一些学生对诗歌缺乏美感的鉴赏,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重新的认识。

我循着本人的诗歌教学心得,谈谈几点教学方法。

01 讲轶文典故,引发学生的诗歌兴趣

世界有名商业故事咨询公司Anecdote创始人,肖恩·卡拉汉,他写了《不会讲故事,怎么带团队》这本书。

《不会讲故事,怎么带团队》这本书称:只有讲故事的领导,才能真正带好团队。

课堂上,学生一遇到诗歌,一开始就会胡诌两句,随后就没啥激情了,这时,我会讲一些诗人的轶事典故,激发起学生的激情。

我对学生说,其实诗人的诗句,尤其是那些能流传上百年几千年的,更是难得的艺术精品,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诗句,其实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得来的,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诗人李贺,每天清晨,就骑着“弱马”,到野外去,他不是在散步,他也不是在晨练,他边走边看边想,一有好词,或是好字,或是诗句,他不管是不是完整的,片段的也可以,就立刻记在小纸片上,放进袋子里。

回去再慢慢组织整理,这位“诗鬼”李贺可谓是做足了“做笔记”的功课。

另一位号称“诗仙”的李白,可谓是个大家了,有一次他凳上黄鹤楼,看到浩瀚的江水,生烟的水面,朦胧的楼台,悠扬的船号声,真一个蓬莱仙境,洒脱的李白正想豪情抒发。

忽然发现墙上有崔颢的题诗,细细玩味后,“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可见诗人对自己要求是很严格的,甚至是刻薄的,没有好诗句,宁愿不写。

末了,我问学生们,知道李白还有什么业余爱好吗?有学生们说喝酒,有学生们说舞剑,我说李白他还是个饲鸟高手。



02 重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赵斌的《发散思维大课堂》认为:发散思维可以开启学生心扉,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

老一套的语文教学方法是经验性的思维定势,一篇诗歌在手,诵读一遍过去,随即直接告诉学生该篇诗歌的作者,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照本宣科地读过一遍,板书,叫学生做好笔记,接下来进行分段式的内容分析。

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不足,但是如果把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用刻板的板书来体现,则是对诗歌本身的扼杀,对学生自由灵魂的扼杀。

诗歌本身作为一个被审美主体,它本身需要被人审美理解,如果学生对诗歌失去了自由的欣赏语言,那么诗歌的生命也就是白纸黑字,几行字体而已。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对诗歌欣赏“失语”,师生不能在课堂上很好的交流互动,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失去了其鲜活的特性。

《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是侧重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一要求对诗歌来说是个喜事,对诗歌的体验是个审美过程,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他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审美体验是个性化的,不同的学生的体验是不同,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尊重学生们的个性体验,而不能一味的说教。

我在讲《天上的街市》这一课时,在学生自由朗读后,我问:“同学们都发现了什么问题?”同学们抢着举手说:“一朵流星,量词不对啊!”,“牛郎织女不是一年才会一次面么?怎么说成时常来往?”“隔着河怎么来往?”“为什么是缥缈?不是蔚蓝?”“为什么是浅浅的天河?”……

学生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两串的问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我随即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引入,和学生一起体会,同学们慢慢明白:原来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天堑可以变通途。

我随即在黑板上写下:以“长大后……”为题,写一段话。这个作业加深学生对联想和想象手法的理解。


03 体诗歌意境,陶冶学生的美学情操

黄永武的《中国诗学》讲到:诗歌具有灵动的意象美,具有含蓄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导向,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诗歌的构成要素,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创作过程中,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结晶,是诗人通过联想、想象、拟人、状物、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将意与象融合所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或片断的、可感可触的具象。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学生学习诗歌时就应该从意象的角度入手,充分了解意象的种种内涵,和审美意味,这是真正读懂一篇作品的关键。

由意象进入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的美学情操。

(1)意境再现法

我在教《天净沙 ·秋思》一文中,让学生再现诗歌的意境。

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九个意象,学生们找出后,我问:为什么这九个独立的意象能够联系的起来,而文中都看不到一个关联词。

学生们纷纷讨论,最后一致认为是游子的愁,把该篇的九个意象连起来。我又进一步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游子的愁串联起来,就组成了一幅意境相当美的图画。

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暮色苍茫中,有一棵千年古树,枯藤环绕树干,铁似的树枝上,没有一片叶子,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小的石桥下,溪水流动。小溪边,孤独的农舍炊烟袅袅升起。杂草丛生的古道上,西风劲吹,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迎着西风,朝着夕阳走去,慢慢地消失在地平线上。

多美的意境,学生们浸润其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翻译解释了事,那么无疑是对艺术珍品的糟蹋。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意境再造:请同学们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画, 请同学们把握好意境,画出自己心中的“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下,学生们的激情被点燃了,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几只野鸟停在船头觅食;有画一渔翁在船头垂钓……

课后我又布置以“万绿丛中一点红”为题,画一幅画作为今晚的作业,他们提交的作品中,有画一个红衣美女,在采莲子;有画一朵红牡丹,被包围在绿叶的海洋中;有画一含苞待放的荷花,半露半显在荷叶中……


04 与诗人对话,引导学生入境

朱光潜在《诗论》中告诉我们:诗歌的实质是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是诗歌的灵魂。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我们在寻美的同时,需要了解作者的生活及背景,把全诗融进生活背景中去,加以想象,取其诗的起伏,情绪的高低,从而品味出作者的心灵美、精神美。

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创作的特殊的情景。

如李白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从字面上看,是美的,但如若了解,李白在流放时的心境,那就更加美不胜收了。

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行路难

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

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此时的李白应该是心情舒畅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李白突然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又不知出路在哪里,看到好酒好菜而顿然索味,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心里不免沉重起来。

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他坚信有朝廷一定会重用他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

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一下子振起全篇。通篇一波三折,让我们看到了个真性情的李白,让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总之,我们在中学语文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继承前辈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诗歌焕发青春活力,为学生打造精神大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3667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