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不仅关乎个人发展、家庭幸福,而且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今年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教育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开局之年和奠基之年。2019年即将过去,回望这一年,围绕“深化改革、推进落实”这两个主题,教育领域的改革大事和热点探索陆续展开。这一年,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出炉,首个义务教育意见力挺“五育”,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重要成效,中小学师生减负持续推进……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王立芳)
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
基础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属于“长久之计”,2019年,将政策文件进一步落实到实践探索中,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关键。
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五育”并举,也就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应有地位。
同月,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明确了当前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新高考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4月中旬,第三批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八省市陆续发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各地的方案有一定差异,但都将采用“文理不分科、语数外+自主选科(3+1+2)”模式。今后的高考命题,依据“以学定考”的原则,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学段的考试改革也在着力推进。11月底,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取消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要求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命题,试题命制既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月23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兴国希望小学开展“山东琴书”进校园主题活动,让学生领略非遗魅力,传承非遗文化。CNSPHOTO提供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为有效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今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想办法、出实招,在“幼有所教”上持续发力。
作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成为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今年学前教育顶层设计关注的重点领域。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对城镇小区配套园进行全面摸底排查,针对规划、配建、移交、使用不到位等问题,采取补建、改建、新建等措施,切实疏通城镇普惠性资源供给的堵点,回归城镇小区配套园的公共服务属性,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难题。
中小学师生减负持续推进
今年以来,给中小学教师减负的话题备受关注,多份指导文件相继出台。其中,被称为教师“减负20条”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最引人瞩目,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四个方面给1100万中小学教师减轻负担,让他们能够安心教书、静心育人。
中小学生减负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行动相辅相成,按照去年年底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部署,今年,各地相继出台工作实施方案,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政府等四个方面制定多项减负措施。如充分发挥学校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作用,有效解决“课后三点半”难题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给中小学学生减负的同时,大学生则要相应地“增负”。教育部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加强学习过程考核、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等措施,让本科生“忙起来”。
12月9日是世界足球日。当日,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在进行踢足球、足球操、舞足球等系列大课间活动,感受足球魅力。CNSPHOTO提供
保障校园食品安全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牵动多方神经。2019年,保障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仍是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教育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多次印发加强学生营养、排除食品安全隐患的文件,多渠道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今年3月,教育部等部门公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提出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
各地学校对陪餐制度的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有的学校在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一个家长健康委员会,专门监督学校的食堂食品安全问题;有的学校则将家长吸纳进学校的伙食委员会和膳食委员会里;有的学校在校长陪餐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家长陪餐制;有的学校则建立了家长试吃员制度,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学校食堂的各项管理工作。目前,41.7万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落实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39.8万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推行食堂安全监督机制,全国学校食堂实现“明厨亮灶”学校已达到34万所。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行动受到特别关注,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文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伙房)要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原则,由学校自办自管,不得对外承包或委托经营。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常态化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这一话题的热度从2018年延续至2019年,在史上最严减负令之下,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重要成效。2019年的重点任务便是进一步保障专项治理的效果,推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常态化。
为巩固专项治理成果,“回头看”活动成为推动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今年5月1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重点摸排培训机构是否存在学科类培训内容未备案、培训班名称不规范、从事学科类培训教师无教师资格证等情况。
此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从线下延伸至线上。7月12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件创造性地提出对线上培训机构进行备案审查,采取“互联网+监管”的新模式,对线上培训机构进行规范监管。
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2019年,职业教育瞄准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推出了一批又一批亮点“工程”。
年初,被称为“职教20条”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开篇即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
随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首批试点的建筑信息模型、Web前端开发、老年照护、物流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六个证书分别在全国试点院校展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进入认证目录企业,国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在全国统筹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试点,探索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为职业教育改革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培育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高职扩招100万工作也平稳有序推进。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计划、高素质船员培养计划等三大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年底,职业教育再出重磅政策,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颁布20多年来首次修订的草案,首次使用了“职业高等教育”的表述。未来,职业教育将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体系。
(责任编辑:张洋HN080)
来源: 中国商报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3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