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在2018年写了本书,名叫《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这其中的“水大鱼大”其实是周其仁对于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形容,是吴晓波在2017年参加一场峰会时向身边的周教授请教后得到的答案。
所谓的“水大”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并随着2015年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中央银行开始货币政策常态化,欧洲、日本、中国陆续跟进。中国从2017年开始进行金融整顿,产生的连锁反应是,资产泡沫开始破裂,整个流动性开始收紧,融资成本开始上升。
在这样的环境下最难受的当属1985年以后出生的,现在还在职场、商场打拼的。因为,改革开放40年对个体最惠及的是1965年-1975年出生的人,他们在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的快车上事半功倍,以房地产、金融为代表的很多行业中都有大把的机会,只要愿意干就可以抓住机会。
而1975年-1985年的人算是赶上了尾巴,坐上了资产泡沫和互联网红利的“末班车”。压力最大的当属1985年以后的群体,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代人的父母正好也不是上述惠及的人群,他们往往是1955年-1965年生的,这批人年轻时“一片红心,两行热泪”,经历过十年浩劫,上山下乡等一系列与“水大鱼大”根本无关甚至相悖的事。
所以当85后踏入社会之时,他们中的很多是无依无靠的,而此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非常高,人口红利也逐渐丧失,各行各业似乎都供过于求,各种机会也已似乎挖掘殆尽。这时候有的人被“逼上梁山”开始自己创业,也有的人转向佛系生活。
正式展开本文的论点之前先说一个小故事:
一个看似成功和一个看似失败的案例
我的一个朋友G总,在一个二线城市上了一所三流大学,但靠着自己的努力在36岁那年升任某著名金融机构副总裁,目前年届40,左脚踩着翠湖天地(上海某豪宅),右脚蹬着玛莎拉蒂。
在众人眼中,他已是成功人士。可是,在跟他最近的一次交流时,他说到“作为一个普通出身的人,35岁前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平凡”。
眼前的G总绝不是在装X,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天花板”,就像一头身经百战的猎豹,驰骋在看得到边际的草原上,褪却了当年不羁的心,面对着中年危机这头灰犀牛,显得沉着而冷静。
G总的话发自肺腑,也是他那么多年打拼的精华。但是我知道,在G总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就在去年,G总的父亲突发重病,全家人由于没有有效医界资源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最后大医院连个病床都排不进去,不到三个月的时间G总父亲就去世了。
为此,G总整个人陷入极度自责和痛苦,还一度产生了“钱再多有什么用,换不回健康与生命”的感慨。
与此同时,与我俩一起喝咖啡聊天的还有个朋友J先生,他目前正面临就业的选择。C9名校毕业的他,在金融圈工作10年换了4份工作,其中经历过公司倒闭、被动裁员、人事斗争……并不是他的心思不沉稳,而是几乎所有职场能踩的坑他都踩到过。
痛定思痛,他也分析了自身的原因,过去的选择出现过严重的问题,所以现在他对未来职业选择及规划越发谨慎,甚至不敢向前。
即将迈向35岁的J,显然有点疲倦,当年大学时代的意气风发早已不再,“到中流击水”的豪情也早就被岁月磨出了包浆。他的眼睛经常充血而浑浊,有时会像树懒般停滞不动。
G总在烟灰缸中掐灭手中的烟蒂,拍了拍J的肩膀,“没事,这次好好选择,我相信属于你的成功或许是迟到了,但肯定不会缺席的”。
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焦虑
总结来看,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应该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人在年轻的时候由于社会阅历和资源的匮乏,事业上的升迁除了靠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还要有一点点的运气。当然,像王思聪这样含着金钥匙出身的,本身就有更大概率成功的人,在人民物质水平日益提升的当下中国是越来越多了,但比起整个人口基数还是凤毛麟角。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为思聪少爷“打抱不平”,说思聪也很努力,说思聪最近也很苦恼,既不能高消费,又不能坐飞机。可你看看,在“限高”之后思聪少爷依旧潇洒,甚至近日都晒出自己去日本滑雪的照片,也别眼红,兴许人家真的是游泳游到日本的,就跟“扇贝跑路”是一个原理。
最近还有件新鲜事,一篇名为《最年轻券商董事长:31岁郭泽林任职五矿证券董事长》的报道传遍整个金融圈,先不论其实还有更年轻的券商董事长——当年天风证券(7.320, 0.32, 4.57%)的余磊,在28岁的年纪就做上了董事长。
就论圈内人士看到此消息后,自嘲“没当上董事长是因为自己年纪超标”的同时,也不由地有一丝疑问,这疑问是啥?大家会心一笑便可。
在35岁之前就成功的人自然有成功的门道,大部分人35岁前还是处于摸爬滚打的阶段。跟我们生活更贴近,更鲜活的不是思聪少爷或者最年轻董事长,而是上面说到的G总和J先生。他们都是草根出生,目前的人生状态不同,未来的人生道路也定有差异,但只有他们才是我们大多数“平凡人”的镜子。
这两个典型的人群交织在当下复杂的金融环境中,在圈子里人们的目光中就像两种蔷薇科的植物,前者是高贵的玫瑰,后者是普通的篱笆藤,同属一科,境遇不同而已。
但别忘了,什么样的蔷薇都带着刺,就像什么样的职场都如江湖,行走其间,都没那么一帆风顺。生命是一场盛宴,那些看似风光的背后,也许晚礼服下是满身的伤疤。
过去中国有大量的人口红利存在,35岁成了职场的分界线,而如今当年的年轻人都变中年了,没有那么多人力可以挥霍,经验、专业与能力都处于峰值的中年人,如果都不行了,社会还靠什么来运行呢?
上图是社科院做的一个对劳动人口总量的统计和预测,可以看到中国社会从2015年开始从“青年“向”中老年“过渡,劳动人口将会逐年下降。没有不老的人,也没有全是年轻人的社会,中年人在目前的社会转型中,压力很大,但是,收获往往也有可能是最大的。
领英在今年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并发布了《职场人转折点报告》,其中关于职场转折点与岁数的关系有以下这张统计数据图。
稍稍解读这张图就可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年龄越大,认为自己在25岁之前遇到了重大转折点的人越少,也就是说年轻人目前面对的那点事儿,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国内的大佬们,如娃哈哈、华为、阿里,老板都是从中年创业,金融行业的大佬们,有少年天才,更多的还是大器晚成。
所有的挫折都是一种修行,而所有的云淡风轻,背后都有默不作声的努力。
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焦虑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名词最早是在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它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在4000美元—12700美元的阶段)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有一个普遍共识是,中国当前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年轻人普遍感觉到过去大人们常说的“前途光明”成了现在自己所面对的“出路不多”,这就是“陷阱”的表征之一。
全球第三大市场研究集团益索普在2017年发布了一份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青年经济状况调查,其中有一组看似非常矛盾的结果如下: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拥有比上一辈人更好的职业成功机会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而对养家的能力相比父辈表示乐观的却不及一半。
一般理解,假如年轻人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好,他们的收入和养家能力也应该更好才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方面对前途有信心,一方面却对自己的个人收入和家庭财富缺乏信心。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情况的发生?
毕竟在中国,影响家庭财富积累的最主要因素并不是职场工资水平,而是父辈的财富水平,而这种财富往往与不动产有关。
职场的新一代,鲜能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而完全不借助父辈的经济帮助成家立业,纯靠自己单打独斗实现经济独立是越来越难了。
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发展有助于社会贫富差距缩小,因为城市是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产物,相比较财富分配与社会阶层静止的农村来说呢,现代化的城市给予每个人更多的财富机会,人们依靠在城市谋生从而获得收入大幅提升的机会也比农村要多许多,但是在中国城市化的好处,却在城市自身狂飙突进的同时被不断升高的房价消耗殆尽。
过去十年来房地产价值在急速提升,有房阶层的个人财富同时却也像绳子那样紧紧的束缚着未来财富的继续增值。中国内地也是平均买房年龄最小的国家,据统计,平均27岁就会有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当中,年纪是最轻的,但这种年轻的背后却是巨大的经济压力。
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房价与收入比早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70倍,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需要不吃不喝工作半年甚至更久才能攒足钱买一个平方。
主要依靠劳动收入的人,收入追上房价的可能性只会是“自行车追火车”——越追越远,更不要说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的费用。
目前,学界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具体来说,日本大约花了12年时间完成跨越,韩国则用了8年。
经济学家们发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否在中等收入阶段,通过技术创新等渠道,成功转换增长动力机制、调整发展结构,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力正在由过去的人口红利、投资拉动、对外贸易向新的增长动力转化,而创新驱动将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之源,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法宝。
之于国家是这个道理,之于身处职场的个人,其实同样适用:当你触及到自己的收入天花板时,是否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增长方式”,即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新的能力,从而晋升至高收入区间。
还是上述《职场人转折点报告》中关于“怎样做才能把握住转折点”的调查结果显示,要把握转折点,最该做的是学习和寻求本职工作上的挑战,而不是加班和坚持副业。这个结果或许能带来些许启示。
周金涛预言就要到期了
最近金融圈的焦虑还来自于之前周金涛的那个预言: 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人生第一次机遇只会在2019年出现。
现在2019年显然已经“余额不足”,从年初的二级市场让人有了一丝预言实现的错觉之后,这一年就再也没有过什么重大的机遇。现在看起来,除非年底有小行星撞地球,否则恐怕周金涛预言就要落空了。
有人也调侃:很多金融狗们在这一年勤奋拼搏,系统性学习了国产芯片、母猪繁育、华为供应链、无线耳机、电子烟、区块链、垃圾分类等多领域跨学科知识,仍然没有赚到钱。
其实,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太多。周金涛的理论,本质上是对发达商品经济中的市场规律的统计,是基于欧美主导世界的大格局下的理论。
但是,当中国崛起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的经济模式跟西方完全不同,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房价就不存在只涨不跌,股指也不会10年跌回起点。所以,用康波周期预测中国还不如扔硬币做预测。
尾声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身处中年或青年的人,人生路还很长,别太着急焦虑,多珍惜当下的风景,别等错过了,才追悔莫及。
有人提出过一个“生涯四度”的概念,说人的生涯分成了四个维度:高度、温度、宽度、深度。
人的高度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所达到的地位、权利和影响力。深度是人们在某一个领域深耕,在艺术、思想、实践领域上不断精进自己。宽度是一个人与社会建立互动有爱的链接,他们希望赋予世界美好和快乐。温度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追逐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的事物抱有无限的热情。
在这四个维度中,想要每一个都达到100分,是不可能的。就像企业家、政治家或许有足够的高度,但可能没有更多时间去陪伴家人,所以在人生宽度上难免会有所缺憾。
又比如有的人一直坚守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或许没有达到多高的高度,但他们也活出了自己的“温度”,活出了富足和幸福。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当你过度想要在某一个维度超凡的同时,天平的另一端自然而然就会开始倾斜。
而我们生活中很多焦虑的人,他们或许是太把高度当成人生的唯一的价值,拼命想往上爬,却把自己的人生活得缺少了点温度、宽度和深度。
人生没有尽善尽美,或许很多人在几次撞南墙后,慢慢才发现,平凡其实就是生命的底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2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