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国古人原来也过圣诞节,涵义与现在大不相同

中国古人原来也过圣诞节,涵义与现在大不相同

每年的圣诞节,

街上都充满着红绿色调的购物氛围。

其实,圣诞节不只是一个西方节日,

咱古代的先人们早就在过了,

只是节日的主角与涵义几经转变,

各种缘由让我们一探究竟:


古代中国人过中国人的“圣诞节”


圣诞节顾名思义就是圣人的诞生。不论中外,都有这个概念。

在西方,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中有记载,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然后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


陆鸿年 《耶稣降生》


在中国,“圣诞”除了特指孔子生日,还泛指神、仙、佛、菩萨等的生日,当然,在古代主要还是指皇帝或皇太后的生日

中国的圣诞节其实出现得很早,有明确记载的时间可追溯至唐朝。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 世界四大名碑之一。


比如,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就记载,在唐朝代宗时期,过“圣诞节”,皇帝会赏赐锡天香,并提供美食。

到了唐玄宗时期,诗仙李白曾在《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序》记载,唐玄宗的生日就是“圣诞节”,并取名“天长节”。



届时,长安的各大街道都会挤满游人与商人,盛况空前,与今天的平安夜patry十分类似。


《长安十二时辰》再现大唐节日繁华

而在《元史·世祖纪五》里,也有好几处提到“圣诞”,而这里的“圣诞节”,指的都是忽必烈的生日。



中国人还过外国的圣诞节


其实基督教进入中国的时间,比一般人认为的清末民初要早的多。它在唐代、元代的时候都分别传到中国,但两次都以失败告终。真正在中国扎起根,是明代之后。


中国明代中晚期的时候,对应的是欧洲的大航海时代。


此时,罗马教皇组织了小分队向新航线上的国家传教,由此,西方的传教士到达了中国。



明代万历年间,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但是,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儒家文明,这层文化上的壁垒西方传教士很难打破。所以他们的传教活动很难扩展。


后来,以罗明坚、利玛窦为代表的这些传教士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先靠近中国文化,主动和中国人产生交流。


着儒服的利玛窦


于是他们放弃了袈裟,穿起了儒服,学起了中国的语言和礼仪。于是中国文人逐渐开始愿意和他们打交道,基督教终于打破了这层文化壁垒,进入了主流的“士族”群体。



陆鸿年 《耶稣降生》

圣诞节逐渐演变为中国人可以接受的形式。

这样一来,更多的中国人接触到基督教的时候,就是面对着一个讲中国话,穿中国服,“儒家化”了的西方传教士。他们了解基督教,就不是完全从零开始去接受另外一种文化,而是在已经熟知的中国文化氛围中进行


100年前的圣诞节已经是“购物节”


到了清朝,圣诞节还是遵照西方的仪式,发展范围也有所扩大。而到了民国,圣诞节的画风就变了。

民国是圣诞节的大发展时期,也就在这一时期,圣诞节加入了大量的新元素。


民国时期的圣诞卡

过节的形式也从去教堂参观弥撒,到之后的互赠贺卡、商品促销、吃饭跳舞等等,就连才女林徽因也加入圣诞节的大军中,亲自设计圣诞卡片呢。


林徽因设计的圣诞卡


那时的圣诞节,也是各家店铺争相进行商品促销的好时候。

商家借势促销


学生跳舞过圣诞


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圣诞节,除了买买买,也已经是吃饭跳舞的好日子了。


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圣诞节?


这样看来,自唐迄清,“圣诞”的说法就挂在古人嘴边。而关于“中国人是否应该过圣诞节”的争论就没停止过。


其实现在中国过的圣诞节,已经是一个本土化的节日,比如平安夜要吃平安果(苹果),都是中国人赋予的美好寓意,而这也并没有损害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既然我们很乐意看到外国人过中国的节日,那么我们过外国的节日也是无妨,这种态度,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最后,敬祝所有金古珍藏的朋友们:圣诞节、新年双节平安喜乐,幸福自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1734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