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现在市场上的大部分酱油其实是用豆渣做的。
这样一瓶天天吃的酱油,你了解的并不多。如今,想买到一瓶称心如意的酱油,变得不太容易。走进超市,形形色色的酱油名字令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也许,你们也有这样的苦恼吧。所以今天,我们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到底应该怎么挑酱油。
01
一斤大豆只能出产一斤酱油
要想学会挑酱油,就必须先了解酱油是怎么来的。它,其实是中国人发明的,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西周时,人们有用盐腌制鲜肉的习惯,后来,他们无意中发现,鲜肉剁碎经过腌制发酵后产生的汁液,味道十分鲜美,这就是酱油的鼻祖。
那个时候,酱油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美味。一份简简单单的酱油拌饭,放在当年可是御膳。直到东汉,酱油才进入千家万户。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酿造酱油的食材发生了改变,从肉变成了黄豆。
▲ 酱油制作原料的变化
传统做酱油的方法,在清代食谱《调鼎集》中有很详细的叙述。
▲《调鼎集》原文
按传统古法酿造的酱油,在最优良的工艺下,一斤大豆只能出产一斤酱油。
▲ 酱油的制作流程
这种方法是利用自然气温变化的规律,讲究「春曲、夏酱、秋油」,需要3个月甚至更长的酿制时间。《调鼎集》中提到:「做酱油愈陈愈好,有留至十年者极佳」。所以酿制时间越久,酱油就会拥有更加丰富的层次感。
但是现在这种天然发酵的技术已经使用得非常少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厂家采用的是工业化的制作。那么,现代化生产酱油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从生产方法来看,主要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
▲ 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的生产方法不同
酿造酱油是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而配制酱油是在纯酿造酱油中,添加盐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勾兑而成的液体调味品。酿造酱油在营养成分、安全性方面都好于配制酱油。
而在酿造酱油中,根据酿造工艺,又可以分为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和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听起来是不是很高深,但其实很简单,一个是快速发酵,一个是长时间发酵。相比低盐的,高盐稀态酱油因为经过长时间发酵品质更好,风味更佳。
▲ 低盐固态和高盐稀态酱油的不同主要是酿造工艺
02
酱油的秘密,都在配料表里
通过对酱油制作过程的了解,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几个基本的判断,比如酿造酱油比配制酱油要更好,高盐稀态发酵酱油比低盐固态发酵酱油要更好。
这两点,国家有规定必须要在商品标签上注明。所以第一步,直接把标注配制酱油和低盐固态的pass掉。
然而,你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吗?To young too simple!我找了市场上金标生抽、草菇老抽、特级酱油、红烧酱油、海鲜酱油等7款大家常买的酱油,发现它们全都符合以上两个标准。
▲ 以草菇酱油和红烧酱油为例,都是高盐稀态
这些酱油好像每种都有自己特色:红烧肉用这种、海鲜用那种...... 作为一个吃货,难道要把所有的都抱回家?这样想,你就又落入商家的陷阱了。
买酱油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看配料表,所有的秘密都藏在里面。在配料表面前,无论是哪里的「妖魔鬼怪」,都统统现形。
我把这7款酱油的配料表全都列了出来:
▲ 不同酱油的配料表一览
这样看是不是清楚多了?别看这些酱油名字各不相同,但配料并无多大差别。说好的酿造酱油,除了常见的水、黄豆、小麦、食用盐之外,还是加了各种添加剂,有没有感觉被欺骗了?
这些添加剂的名字看起来特别复杂,我简单翻译一下:
谷氨酸钠=味精
焦糖色=着色剂
苯甲酸钠、山梨酸钾=防腐剂
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增味剂
三氯蔗糖、安赛蜜、甘草酸三钾=甜味剂
这时候,再去看这些特色酱油的配料表,是不是明白多了。所谓的红烧酱油就是多加了焦糖色▼
草菇老抽则是加了干贝(实际上还是靠添加剂调味)▼
味极鲜酱油是多加了些增味剂和甜味剂。最唬人的大概就是蒸鱼豉油了,看了配料表你就会发现,水、大豆、小麦粉、食盐、白砂糖,再加一堆添加剂,就是普通的酱油。(豉油是酱油在两广一带说法,至于为什么加蒸鱼,就是种商家营销手段)▼
下次买酱油,可以无视那些前缀啦,直接翻开配料表查看。基本上名字越是天花乱坠,用的添加剂就越多。配料越简单,说明酱油的品质越纯正。虽然添加剂是国家允许的,但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当然还是选没有添加剂的啦。
▲ 纯酿造酱油的配料表更干净
除了添加剂以外,配料表上还剩水、黄豆、小麦、食用盐等原料,你以为这些总没什么差了吧?又错!挑选酱油,记得一定要看用了什么大豆。观察不同酱油配料表里的大豆种类,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黄豆和脱脂大豆混合用▼
二、只用脱脂大豆▼
三、只用黄豆▼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前两种情况远远高于第三种。(因为中国目前的法律规定不能用转基因大豆生产食品,所以其实酱油配料表的「非转基因」这四个字并无多大意义。)
黄豆就是完整的大豆,而脱脂大豆则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豆渣,实际上用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豆粕。因为豆粕指的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而豆渣指的是制作豆浆时剩下的渣滓。简单来说,豆渣是被取走了蛋白质,豆粕是被取走了油。
因为豆粕的价格比大豆便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发酵后的氨基酸氮含量相对较高,所以很多酱油厂商都会选择用豆粕作为原料。但用完整大豆酿制的酱油,由于有油脂的存在,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风味物质,一般来说更香、口感更加醇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02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