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德国青少年对未来充满自信,原因竟然是独特的教育体制...

德国青少年对未来充满自信,原因竟然是独特的教育体制...

//文章转载自:留德DIY社区(公众号ID:LIUDEDIY-Service)

来自德国儿童与青少年基金会一项调查显示,德国绝大多数青少年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相当乐观,只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未来会不如自己的父母。


研究人员采访了1000位14至24岁的青年人,询问他们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准备情况以及他们心中认为对未来重要的技能。


来看看德国青少年和我们对未来的看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吧。



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怎么看?


当被问及他们如何想象自己的未来时,有58%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相当自信”,24%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自信”,15%认为自己的未来有些暗淡,只有3%的人认为自己的未来非常暗淡。


这个调查结果在受访者男女性别中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但却在受访者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领域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性。


在未受到良好教育的青年人中,27%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悲观。而在高中毕业的受访者中只占12%。


乐观情绪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年轻的受访者比年长的受访者持有更高的积极性。


如何看待社会的进步与自身的发展?


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将来会比父母更好,五分之一的人认为情况会更差。几乎一半的人期望能成为他们父母一样的人。


年轻男性比女性对社会发展更有信心,平均而言,年轻和高学历的人比其他受访者对自己的未来更乐观。


该研究一再表明,德国的社会进步相比许多其他工业化国家而言要困难得多。研究还证实,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教育能成功更多取决于家庭因素。


多数人对社会持悲观态度。研究表明,年轻人对德国社会未来的看法远不如对自己的未来乐观。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成年人中,在青少年里更为显著。


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未来社会持积极态度,然而大约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少年和年轻人比受教育程度低或中等的人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更为乐观。


年轻人对未来准备好了吗?


大多数年轻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选择了“准备相当充分”,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相当不足。男性则比女性展现出了更多的自信,认为自己准备相当充分的男性与女性比例为71:58。


对未来工作中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年轻人有这些回答。


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需要在承受压力时仍能保持冷静。60%的人认为,良好的时间管理至关重要。大约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如何与陌生人交谈不仅是职业技能也跟生活息息相关,年轻人会以“害羞”为借口来解释自己不善交际,不会与陌生人攀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德国青年对未来的自信相当大得益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系。早在中学时期,学生或学生家长就对自己未来的志愿有了前期规划。


▷德国基础教育第一阶段:

第一个是职业预校(Hauptschule),这个方向以职业教育为主,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

第二个是实科中学(Realschule),此方向以较高等的职业需求为主,可选择继续升学;

第三个是文理中学(Gymnasium),该方向以上大学为主要目的,也可以转换方向。


▷德国基础教育第二阶段:

主要包括文理中学高年级和职业学校两个方向:

如果选择文理中学高年级(Die gymnasiale Oberstufe),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与发展方向选择学习的课程,以此作为进入大学前的准备;

如果选择职业学校(Berufsschule),学生将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以贴合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


▷德国高等教育:

这些大学主要分三类:

第一种是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ät)。也是留学生最为常见的留学形式,这类大学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此类院校可授予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学位。


第二种是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这类大学偏重于实践应用教育,学生通过4至5年的专业学习,可取得高等专业学院毕业文凭。


第三种是艺术院校(Kunsthochschule)。这类大学专门针对艺术类学生,其中包括音乐学院、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等。


这种教育体系的结果?


按照教育体系的划分,社会职业也有相应的分配。不念大学也有很多选择,在德国不念大学不等于失业。相当一部分德国人选择做Ausbildung早早开始挣钱,一方面是因为成年后独立生活,即使德国大学不收学费,上学期间的生活费用也需要自己承担。


小编身边有很多做Ausbildung工作了很多年的同学,有了足够的钱来支持自己的学业后重新回到大学开始攻读学位,他们一般都选择与现在工作相符的专业,学业对他们相当轻松,拥有了职业技能再来攻读学位,轻车熟路,一般很快就能念完,或者选择私立大学,由公司出学费边工作边读书。


德国人在选择职业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兴趣,好像对于我们国内的人来说有一丝奢侈。这得益于德国社会对年龄的宽容,和较小的生活压力,德国年轻人有更多对职业尝试的机会。


身边的案例


小编的两位德国朋友,一位在第一个本科毕业后工作了若干年,觉得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岗位,又重读了第二个本科,因为丰富的Lebenslauf,已经获得了很满意的工作。另一位朋友从高中毕业后受亲戚的影响,做了一份当时很喜欢的Ausbildung,工作后可能并不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在工作了7年后,重新转考公务员的Ausbildung。


当然早早工作放弃学业,有利有弊。曾经的同事从Ausbildung一路爬上来做到现在的岗位,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才得到了跟一众Master学位同事相当的工作岗位,但工资仍然没有拥有Master学位的同事高。


不过他从18岁开始工作,他的工作能力在办公室首屈一指。而一直都在读书的我,苍白的校园生活无法与他这8年丰富的工作阅历相比。


文案 | Ingwer 校对 | Bettina 排版 | Ingwer


//留德DIY社区运营团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留德DIY社区”,如需转载,请联系首发平台授权

留德DIY社区 | 德国留学最大社区平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9250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