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央视《故事里的中国》总编剧张昆鹏:让经典照进现实

央视《故事里的中国》总编剧张昆鹏:让经典照进现实

《故事里的中国》总编剧张昆鹏。

福州晚报记者 顾伟

最近央视一套周日晚上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成了不少观众谈论的焦点,它融合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串起了新中国的“影像艺术博物馆”,仅微博端,目前与该节目相关的话题阅读量已超过50亿。该栏目总编剧张昆鹏是福州人,本报记者昨日独家采访了他,听他讲述“让经典照进现实”的精彩幕后故事。

让观众感受历史的真实温度

《挑战不可能》《欢乐中国人》《经典咏流传》……这些年央视一套几个爆款的综艺栏目,背后都有张昆鹏的影子。他说:“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策划《故事里的中国》这个节目时,面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代背景,主创们一致的追求是:讲好中国故事,‘铸人’‘铸魂’‘铸梦’。”

张昆鹏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许多现实主义精品力作,感动了无数人,《故事里的中国》选取的是经典中的精华。其中《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新中国首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电影,小说《平凡的世界》曾获茅盾文学奖,《林海雪原》多次改编成影视剧和京剧……“这些经典故事的本身,就是好的中国故事,既有温度,也有质感。《故事里的中国》不只是向经典致敬,更是向英雄致敬。”

《平凡的世界》修改了9稿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路遥“以命搏文”,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完成了《平凡的世界》这部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张昆鹏认为,作为栏目的总编剧,难在如何把握经典。“这次的改编既要忠于原著,又要契合当代价值,我在创作过程中主要靠琢磨,前前后后、反反复复、各个层面都要想透了。”吃透的概念是什么?张昆鹏透露:130万字的《平凡世界》原著,加上相关资料,不下200万字。仅剧本就修改了9稿。《故事里的中国》涉及的电影,我每部都要看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然后分析剧情、剖析人物、提炼情感。

经过节目组主创们的策划,观众在《故事里的中国》中看到了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馆长、《路遥传》作者厚夫,1988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中最早演播路遥作品的李野墨,根据路遥原著改编的电影——《人生》的主演周里京、2015版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导演毛卫宁等人,他们从各个角度还原了《平凡的世界》创作前后的故事,讲述路遥“生于平凡,却敢于追求不凡”的生命交响。

张昆鹏说:“创作《平凡的世界》这期节目,我们想告诉观众,奋斗的故事,是最美的故事,追梦的人,是美的人。我们想让大家感受到,改革开放初期,黄土地上平凡人们的奋斗故事,依然能够催发今天的奋斗激情。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永恒的中国故事,永恒的奋斗主题。”

创作了让刘涛“不敢看”的剧本

《故事里的中国》有一种直击观众内心,催人泪下的力量,这取决于创作者对故事细节的挖掘和对表现形式的把握。为了写好《故事里的中国》的剧本,总编剧张昆鹏下了很多工夫。

张昆鹏是福州人,他注意到福州晚报官方微信在《故事里的中国》开播后的第五天,推送了一条介绍《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微信,阅读量超过两万。他说:“为了再现当年场景,我们邀请了观众熟悉的影星胡歌、刘涛等人,重新演绎了舞台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刘涛在出演时,曾说这一版《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剧本她不敢看,因为一看就会哭。其实我在创作这个剧本时,也是哭着完成的。那段时间,我晚上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创作是伴随着泪水的。”

作为《故事里的中国》总编剧,张昆鹏用近一年的时间,对新中国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他向记者透露:“由于一季节目的整体篇幅有限,像《英雄儿女》《雷锋》等不少好作品还没来得及向观众推荐。如果明年还有第二季《故事里的中国》,我愿意继续为观众讲述这些优秀的、经典的中国故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4188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