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唯一出镜中国记者!战火纷飞中,他主动飞往叙利亚,为世界发回珍贵报道!

唯一出镜中国记者!战火纷飞中,他主动飞往叙利亚,为世界发回珍贵报道!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是二战时期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而他本人,在一次战地报道中,因不幸踩到地雷而遇难。对于战区人民,战地是家园,但对记者而言,战地却是一种选择。新华社记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届毕业生郑一晗就是一名战地记者,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他用相机把真相告诉世界。

郑一晗,现任新华社驻叙利亚首席记者。2017年5月起常驻叙利亚,多次冒着炮弹袭击、地雷隐患等危险发回现场报道,10余篇作品获新华社部级优秀新闻作品,《"人在,这座城市就会活过来"——废墟中守望的阿勒颇老人》被评为新华社第五届"清新文风"佳作。2017年被评为新华社年度国际报道先进个人。在"美英法军事打击叙利亚"报道中的表现得到中宣部、中国记协表扬;2018年被评为新华社优秀共产党员。

2018年5月21日,大马士革南部哈杰尔艾斯沃德镇,郑一晗在打击"伊斯兰国"前线进行中文直播

二外的培养,让我有机会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

2011年,郑一晗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学院毕业,进入新华社对外部阿文室工作,后又先后在新华社宁夏分社、开罗分社工作。2017年,郑一晗背着简单的行囊,主动请缨前往战火纷飞的叙利亚做常驻记者。

2017年7月11日,郑一晗在叙利亚南部打击极端组织前线采访

叙利亚会时时出现突发事件,新闻工作者们几乎不分昼夜。不过,中东局势稍微缓和时,郑一晗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片刻闲暇时光。这个时候,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想起了自己梦开始的地方。

"学习阿拉伯语就是一个坚持、自律和拼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养成的习惯、磨炼的心志对此后人生大有裨益。"作为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刚开始学习阿拉伯语时,郑一晗时常感到吃力和困惑,虽然阿拉伯语中只有28个辅音字母,但这些字母的全部发音足足有336个,光是分清楚这些发音就要费好一番功夫,更别说将它们全部掌握并熟练运用了。不过,郑一晗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坚定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决心,除了熟读、熟记、熟练运用相对枯燥的书本内容,他还注重日常用语的积累,这些积累对他在使用阿拉伯语的国家工作有很大帮助。

说起离开母校的这些年,郑一晗最想念的还是二外阿拉伯语系的各位导师。一位位导师辛勤的教学,让郑一晗拥有了过硬的专业水平,使得他在新华社的面试中脱颖而出。他说:"没有二外的培养,我不可能有机会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见识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学校聘请郑一晗为学业发展辅导中心兼职导师

为身处战乱中的人们传递真相,让我充满动力和热情

叙利亚的生活充满了战争与硝烟,充满了疲惫和未知的危险,但郑一晗从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只觉得,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是何其幸运。"我很感恩,驻外记者的工作让我去了别人一辈子都去不到的地方,见证了很多稍纵即逝的历史瞬间,这些经历让我对世界更加好奇,想去揭开更多的事实和真相。"

2018年4月,美、英、法三国对叙利亚发动军事打击,郑一晗是唯一一个前往现场做出镜报道的中国记者,他的表现被中宣部和中国记协点名表扬,他拍的图片被英国BBC、今日俄罗斯等主流媒体采用。他说:"作为国家通讯社的记者,在国际热点地区发出中国声音,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荣耀。"

美英法三国对叙利亚发动军事打击,郑一晗第一时间赶到大马士革东北部遭导弹袭击的现场采访

这份责任给人的力量,是单纯的冲动带来的力量所远远不及的。写稿时炮弹就落在不远,走路时周围有尚未清除干净的地雷。在报道前线,顾不上吃饭、喝水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候胡子都来不及刮,甚至还会有追踪袭击。郑一晗时常都在后怕,甚至感觉某个时刻就与死神擦肩而过。然而,危险并没有令他止步,战地记者的梦想和国家通讯社记者的使命感指引着他一次次接近战场。

走过叙利亚满目疮痍的土地,在炮火与瓦砾间,郑一晗愈加理解了"国"之于"家"的意义。他说,见证了流离之苦,才更理解过去中国遭受的沉痛苦难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硝烟其实并不遥远,吾辈当自强!"

欢迎关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科招生办头条号!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官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4149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