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闲聊之大学生群体:知耻方能后勇

教育闲聊之大学生群体:知耻方能后勇


2019年,在我国整体高校招生录取率提高的大背景下,绝大部分省份的录取率(本、专科)都已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换句话说,只要是想上大学的,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的渠道来满足自己上大学的愿望。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个让人心情愉悦的消息,可是仔细想来并没有大众认为的那样美好、简单。因为任何时代心中追逐的美梦永远都不会让你得到的那么容易轻松,而较容易获得的也并未具有多大的价值,这是个硬道理。

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处境如何

对于能和大学扯上一丝关系的各年龄段孩子们对此又是如何认为的呢?在这种低门槛进入的整体态势下,你们是否也会天真地以为三四年后的毕业门槛和即将迈入的社会门槛也会如此之低呢?这个问题似乎要从你们开启大学生活时便要时刻牢记在脑子里,时不时咀嚼咀嚼、思考思考才不至于让毕业的日子难过又难堪。只有你们尽早思考清楚这些问题的背后逻辑,才能够在大脑发出的各种有效行动指令下有所行动,否则所谓的有趣的大学生活便只会是一锅煮不烂、理不清、看不明的粥,既不养眼也不养胃。

事实本来也如此,很多上了大学的孩子们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理上都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不再那么紧绷刻苦富有上进心,除了课业及书本知识的荒废就是大脑思想里的任其空洞,还有需要在想象力、创造力支配下的各项动手能力也早已蜕化遗忘。

尽管有太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心理研究者、国家教育政策研究者们都在严谨认真地做着各种看似有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目的是希望我们国家的大学生群体能够真正成长为社会不同时代所需的人才,但大范围践行到学生身上的科学教育理论也只是少数。而我们的家长、老师们也都最大限度地做着各种努力,夹带着各种期望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上学、考大学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最起码可以有能力把自己的小家照顾好,最差也不要沦落为社会的负担和毒瘤。

但事实上,能够达到这种美好愿望的大学生仍然不是大多数,大家在入学的三四年和毕业后的三四年中甚至更长时间也都会存在各式迷茫各种困惑,需要面临人生中诸多第一次的困难和挑战,且不仅限于学业成绩和就业压力,还有其它很多很多涉及人和事本身的内容,只有当事人自己把这些都一一经历之后才有可能步入人生的正轨去追逐那些潜意识中的可能性。但在这之前确实需要停下来花时间想一想,关于自己的身份,关于自己的选择,关于那些形而上的东西,关于自己。

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空洞、层级较低、且不知耻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从学校毕业的孩子们大多只需面对就业和结婚的问题,且问题本身也比较容易解决。但现在的孩子们大多从大学期间就需要面对考研就业的人生道路选择问题、热恋失恋的情感问题、知识能力的加持平衡问题、社会大环境下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最最重要的对于自我认知是否清晰的问题等等。所以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已经不是单一、表面,可以在同一维度上同步解决的问题了,而会显得更为立体、复杂、多面且时空上需要同步完成,其中的难度可能很多做父母的也未必了解。

从那些已经经历过毕业、择业、且创业成功的年长者的角度看,似乎才能对当代大学生群体需要面对的复杂情形有所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帮助这个群体解析出他们能够较为顺利地应对这种复杂情形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

只是这些成功的长者们也非常明白一点:无论什么时代,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必然性,即使有再多各行业的成功者、大佬们提前愿意给这些孩子们传授些许的经验教训和自己浅薄的人生顿悟那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没有事件的经历、时间的沉淀、经验的积累、内心的体悟,是永远无法彻底理解偶像们、前辈们所传授的那些生命之道、处事之道、成功之道的。这也许就是成功和人生的魅力所在。所以即使外界资源再丰富,也还是需要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消化、溶解和吸收才管用。

问题是随着孩子们需要面对的问题繁琐而复杂,再加上开始关注对于自我的认知和探索,大学生群体就更难能够在当下或者短时间内想明白、做出合理的选择、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尽管他们获取信息更容易,寻找资源更便捷,但毕竟大脑运转的速度及思考的深度无法同步跟上,而这对于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无效的。

比如在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上,看似只是类似于“我到底是该考研考公务员还是自主择业”,“我到底是该继续读博还是进入社会历练一番”的选择背后,其实还隐藏了大学生们对于职业、专业、行业、社会、家庭、财富、幸福、人生、自我认知的缺乏。

因为孩子们从小到大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精力都放在了个体的学业成绩、个体的成败得失上,而鲜少能够对这个社会、人类、世界有所了解、连接、思考和感悟,但每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哪个是会脱离这个巨大的生存背景而孤立存在的呢?

所以即使很多孩子们考入了名校,也拿到了不错的毕业成绩,但独独会从进入社会那一天开始经历各种从未想过的痛苦与折磨,或者干脆有人起点很高,还是会把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比如近年来有多少名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被除名的,比如在海外有多少留学生已经过上了养老的生活,还比如又有多少高学历孩子们因缺乏一定的人生经验而命丧魔鬼之手的。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在为创建一个和谐、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而持续努力着,但同时也有很多以罪恶为信仰的破坏人类公共秩序的暴徒们,更有一大部分是只有能力能够看顾好自己家庭的普通大众。在这三个人群分类中,每个里面都有知识学历很高的甚至是领域内的高手,也有财富地位都很高的,但却最终归属到了不同的分类中。

所以每个人最终的归宿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个人的知识、学历、财富、地位,而在于这个人对于社会、人类、历史、国家的认知、态度和选择。这个内容最迟需要在个体系统学业完成后也随之完成。但事实上,没有完成的又是大多数。

所以出现了特别多的对于大学生群体的质疑之声,甚至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学生群体总和弱势的农民工群体捆绑在一起被类比、被讨论、被同情,这不是耻辱又是什么?其实面对外面的质疑,大学生群体本该自我反省、耐心打磨,毕竟归根结底还是其中的大部分自己不做主导致的,各种共性事件中表现出了太多让年长的人们诟病的地方。不仅如此,再加上背后庞大的宠孩团体在各种场合给孩子们找借口、遮羞、遮丑,更让他们在本该能够承担起责任和质疑的年龄还是立不起来,需要躲在家庭父母的屁股后面观望行事。

这还是那些经过高考的厮杀进入到高校并且接受了几年的高等教育的孩子们该有的模样吗?这类宠溺家庭中出来的大学生又不在少数,当然并不是有钱有势家庭中的孩子才这样,那些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家庭也沾染了这种“娘气”。

所以很多时候真的不能怪大众的毒舌和不留情面,既然确实存在问题,那就应该做到自我反省、及时修正,且这个反省是针对全体大学生群体的。因为很多问题不是某些个体能够自我解离出来可以脱离干系的,只要你曾经是一名大学生,就一定为这个群体的好与坏贡献了一份力量,而大众及长辈对于后辈的唏嘘和失望也正来源于他们对于人生未来、社会未来、国家未来的担忧和责任。

长辈们非常清楚社会及国家的未来是一定会传到后代们肩上的,如果后辈成长得不尽如人意,或者是缓慢,那么他们是必然会着急和生气的。他们也更多地习惯站在整个国家未来的高度去解析当下各群体的问题,而不仅是把眼光局限在某一个家庭、某一个家族的荣耀内。

但事实上又会有多少希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和家庭中的父母们是能够站在如此的高度去看待大学的意义的呢?很多父母恐怕是出于成人的虚荣心和面子,很多孩子恐怕也是出于攀比心和找个好工作的功利心吧。在这种如此功利的思想指引下,我们并不看好孩子们的大学经历,甚至是未来几十年的职业发展。

结语

我们一直希望能够通过引导父母和孩子早点开始思考那些形而上的东西,才真正有可能走得远、走得比较顺、走得比较有高度和深度。教育本来不就是希望能够培养出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优秀人才么,而如果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都无法帮助其思想拔高的话,他们的起点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个高度,又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在高度思想的鞭策下努力行动呢?

无论是父母还是学生,都不能被网络上传的那些年少有为的个例所迷惑,毕竟二十几岁当教授的也不是大多数,同样也不能被那些消极论调的始作俑者吓破了胆,认为这个世界就是黑暗极其残酷的。父母和孩子们都需要学会在众多让人激动兴奋的、害怕恐惧的信息中剖析出对于自己成长发展有利的东西,给予自己信心和勇气。

也需要孩子们尽可能早地开始进行对于社会、人类、历史、国家的认知和思考,这个内容越早接触越有利于你们一生的发展,同时也希望父母们能够持续引导孩子们进行此类内容的思考,当然首先是自己的思想高度要够。这些都是为了那些已经考入大学和即将毕业进行人生道路选择的孩子们不至于太迷茫、无力、难堪、尴尬而提出的些许建议。我们总是不愿意看到每年毕业季有太多的孩子们愁眉苦脸,深受折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3173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