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中说:“谁在教育儿童?是家庭?还是学校?既是家庭,也是学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单枪匹马是不行的,还必须争取家长协助班级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走出去的艺术,主要是班主任进行家庭访问的艺术。搞好家访,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既要讲求科学性,也要讲求艺术性。
(一)家访要普遍化、经常化
所谓普遍化,即是对全班学生的家庭要普遍进行访问。特别是班主任接受一个新班时,要在开学前对全班学生家庭普访一次。目的是了解学生家长职业、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家庭环境、居住条件、对学校有什么要求等。所谓经常化,就是家访要经常进行,而且形成制度。不要等问题成了堆或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才去进行家访,不要使家长产生“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感觉。
家访的目的是增进家长与班主任、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感情,以争取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大力支持,这种沟通就是要使家长和班主任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在认识领域和情感领导里产生一种共识和共鸣,从而促进对学生的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一个极其纷繁的过程,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个性差异迥然,在沟通过程中必须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如果家访没有一定数量的自然累积渐进的过程,家长与班主任在许多认知、情感方面就很难产生一种共识和共鸣。这就决定了家访必须要经常化。
家访要能做到普遍化、经常化,必须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班主任做家访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需要,而家访必须付出时间、精力,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备课、批改作业及业务学习。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合理安排好时间。一般说来,普访可以利用假期进行,常访可多利用业余时间有计划地进行。
(二)家访要做到“胸有成竹”
家访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家访而家访;家访一定要事先作好准备,不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样的家访不仅不会获得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相反,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导致家长和学生犯“狐疑病”,因此,班主任进行家访一定要做到“胸有成竹”,走访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班主任进行家访,就是与家长打心理攻坚战。因此,家访前,班主任首先要对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和家庭教育类型等方面,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便于家访时据以不同的心态选择不同的语言、表情进行和谐的心理交流。班主任的心理准备如何,直接关系到家访时能否做到随机应变,掌握主动权。如果家访时班主任能根据家长的个性,并投其所好,谈吐投机,使家访在和谐融洽的感情气氛中进行,达到家访的目的,则说明班主任在心理上早有准备。
家访前的内容准备必须具体、单一化。最好是一次家访中集中解决一二个问题,因而也就只需集中精力准备一二个问题的有关内容。准备的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这就要求班主任平对多观察学生的表现,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抓住他们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表现出的主要优点作为准备家访的内容。同时,家访内容的准备还要有趣味性,要根据家长的理解能力,选择容易产生共鸣的问题与家长共同商讨。
家访最好还要事前通知学生本人,使学生本人欢迎家访,那种背着学生悄悄到学生家里访问的方法并不会受到学生本人的欢迎,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学生家长也不一定乐意接受。家访做到了“胸有成竹”就能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家访的教育效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1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