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钱皓频道
2019年12月2日,工信部最新发布的《2019年1-10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上海互联网收入以同比增长37.1%的增速领跑东部。
考虑到当前是流量红利殆尽,规模增长模式失灵的互联网经济下半场,以及上海的互联网业务累计收入长期处于全国第二,这样的增长速度确实难能可贵。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了深度解读。(评论内容精选自看懂App的解读)
王鹏
人民大学智能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看懂App评论作家
互联网下半场的中心会不会在上海一事有一个悖论。第一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互联网下半场,而不仅仅是人云亦云。过去二十几年,世界与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过去我们由于过早接触了互联网,中国飞速发展,弯道超车,大家对互联网的本质有很多误解。
例如我们说到的互联网几大思维——平台思维、流量思维、资本运作,我们认可互联网的几大特点,包括免费,认知盈余,空间无限性,内容广泛等。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发展红利逐渐衰减,我们发现对于互联网的总结其实只是盲人摸象。大家只是每个人摸着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一部分,而没有真正把握互联网的本质属性。
我们说其免费,但是随着付费时代到来,我们发现免费的东西可能不一定是好的。我们说其空间无限性,但每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另外,大家说认知盈余是好事情,但后来我们发现其实大家更喜欢精品作答,还不希望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谣言,碎片化的阅读。如果这样,大家寻找真相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与成本。
我们把握住了互联网上半场特点,那么互联网下半场可能就会失去这些所谓的优势与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再来看所谓的互联网上半场与下半场,谁会成为中心?其实中国互联网早期,北京、上海、包括深圳是并驾齐驱的。例如在web2.0时代,中国的一些头部企业其实在上海是有扎根的,例如网易、人人网等。但是,随着web3.0移动端时代的来临,大量的创业公司,跨国企业与好的项目过分地集中于北京或深圳。
北京确实有一些头部互联网资源,互联网人才,另外,深圳也存在人才聚集效应,上海对互联网创业者的吸引力慢慢降低了。随着所谓的发展红利衰减之后,我们进入互联网下半场,大家关注的更多不是增量市场,而是存量市场,大家真正想做细分行业、精细化治理。
那么,整个上海的文化、商业发展与北京、深圳有着本质区别。更重要的一点,随着阿里系的扩大,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从这一点来说,互联网的下半场会更强调个性化,强调存量市场,强调与本地结合以及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不能说北京作为上半场的聚集地就会衰落,但由于北京的人口政策,整体环境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才分流。而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可能会从上半场所谓的一家独大向一超多强或是多强争霸来发展。上海肯定会成为中国互联网下半场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而且一定是有自身特色的一部分。
董晓宇
中关村高级专家/能源研究员,看懂App评论作家
关于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什么?目前普遍认为是ToB的产业互联网。互联网的上半场主要集中于ToC的消费互联网。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前十年,BATJ这些互联网巨擘诞生于北京、杭州等地,上海似乎错过了上半场的机遇,这并不能说明上海没有滋生互联网的基因和土壤。
回顾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当时上海的产业结构、经济成分是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国际化城市,外资占主导,世界各国对华投资的首选地就是上海,所以对于刚刚发端的互联网经济,上海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新兴的互联网产业毕竟对当地经济贡献极其有限。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发展,上海经济也在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基础,上海具备了产生工业互联网的充分条件。上海在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大有作为,新兴的互联网独角兽从上海崛起就是明证。因此,上海错过的也许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波浪,但上海始终在潮头上,迎接新的一次潮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15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