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论述资本价值信仰的漫长中国路——差异化资本认知带来的价值弊端

论述资本价值信仰的漫长中国路——差异化资本认知带来的价值弊端

友情提示:这是一篇长文,如果你觉得有价值,欢迎参与评论、转发与收藏。我是小欧,感谢关注!

价值到底是什么?

在多年的市场投资观察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我,那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市场始终易跌难涨?我们抛开其他的主观因素看,中国资本市场的根基实际上确实是非常具备超级资本吸引力的,因为无论是从经济内容,还是发展成果来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忽视掉中国资本本身蕴含的爆发能量,但是现实的残酷总是比构想要复杂,比理论要深邃,事实就是我们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迄今为止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它的资本市场一塌糊涂,从建设到运行,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健康稳定的成绩屈指可数。

我一直都在问为什么,同时也在观察现实究竟难在哪里?后来几经实践,我发现中国的市场除了那些广为人们诟病的存在理由之外,有一点深刻让人特别难受,那就是中国人其实打从骨子里对资本价值是存在误解和偏见的。其实我很不想说这样具备绝对定义的话,因为它意味着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中国人对于资本的认知逻辑和内容,那么我们的框架体系无论多么完美,可能中国市场依然一盘散沙,毫无生机。

关于价值,其实是一个很难用语言去囊括的东西,价值观更是牵扯到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的事物判别认知方式,它指引着人们的行为,梳理着行为主导下的事物发展,同时也是标准规则的根基所在。

我们最朴实的价值观无非对错好坏,但现实中很多东西并不能简单的以这四个字去切割,特别是在利益这件事情上。中国人如何认知资本,如何理解资本,如何建设资本,这是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存在并具备发展空间的绝对核心价值出发点,但似乎在我们这么多年的实践建设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从未有过一个非常清晰明确且具备反馈的建设逻辑和目标。

中国的资本市场建设是零碎式的、是亡羊补牢式的、是探索求知式的过程,这带来很大的麻烦,第一统筹性效果非常差,第二人们对于市场的内容建设是始终是无预期的,第三整个建设过程的反馈是很难纠偏反哺的。

这样一来中国人对于资本价值的理解从根本上就没有真正开始过,即使资本天性有恶,但人们如果连正确认知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谈得上去把握它呢?



资本价值究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我们一直都在期待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所谓成熟它的内容是有成长标准的,包括成严格的监管法制边界、具备理性决策能力和适应风险能力的投资者群体、健康可持续的市场流动性吸引力、具备成长核心价值的企业内容等等,这些都是成熟市场的标准内涵。

但在我们建设这些运作生态要素之前,其实我们最重要得是要搞清楚我们到底需要这个市场做什么,这才是资本价值的核心拷问。定位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资本特情和市场规律相互妥协融合的过程,这一点上特别难,我们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我们中国经济需要的资本力量的时候,就仅凭实践探索来梳理脉络不能算不对,但起码是一种过于朴素的认定。追溯源头,我们当初建立市场的原因竟然只是单纯为了解决不同类型股权证券流通的问题,这个内容的高度对于资本认知来说太过于狭隘和单一了。

到底什么才是中国的资本价值定位?现阶段的融资需求市场是否就一定是正确的?这是急切需要我们当代人思考和探究的话题,这需要智慧,特别是中国智慧!!!

市场过去混乱和弱化的内在因素在于中国人从来没有正常且全面地理解过资本这个词汇,关于资本并不是特殊意义上的西方工业社会经济产物,在我们古老的智慧里早就有过,但我们缺乏归纳和升华价值的经济学基础研究,但即使是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也只是代表了西方社会对于资本的利己和运用。

资本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而绝非中国人当前眼中那种单纯的利益丑陋和人性谋算扭曲,这是不客观的,当中国人怀揣这样偏颇的价值观点去认定资本,那么我们的资本市场定位如何不偏,我们的市场建设如何不乱呢?

中国需要的资本价值认知是基于中国人囊括国情基础上去看待的事物逻辑,不是单纯参考西方概念,同时也不是闭门造车。实践探索确实可以带来最贴合实际的反馈,同时也是融合资本价值渗透和阐释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在这个过程中高度上的方向判断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而在这一点上恰恰我们中国人做得就不够好!

符合国情的资本价值可以给中国带来什么?它可以带来高效的商业逻辑,可以带来全面的经济金融效能,可以带来产业间内容的相互挖掘和串联,可以带来中国家庭财富另类高效的增值渠道,可以带来市场延伸的泛化价值以及资本扶持功能……

这些东西在过去单纯实体建设充实阶段的中国经济也许是可以退居次席的,但是如今对于深度化的中国经济内容而言却是最好的助力之一。

我们不应该对资本长期怀抱敌意,尽管它真得可能带有恶意,我们需要尝试用中国人的智慧去驾驭这种力量,就像当初我们驾驭实体建设阶段的市场经济逻辑思考一样。



西方资本价值的判别和区分

在现代资本发展的历史上,西方确实走在前面,而且在利用资本这件事上可谓研究颇深,同时在实践空间跨度和内容上更是深得精髓。西方主流资本价值框架的基础是建立在全面认可私有化财产的基础上的,突出利用资本的残酷性和掠夺性,压榨社会劳动剩余价值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是建立在所谓市场化自由竞争纵容上的特殊资本价值认可,就资本论的穿透来看,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极致的饲养规则体系发展过程。

西方资本国家理解的资本价值就是在优先私有化累积的前提下,放大资本之恶,而无视资本金融的积极面,这样一来就会在社会机制分配上形成利益金字塔形态,即精英阶层优先的利益分配模式。这种模式在根本上抽离了劳动剩余价值在资本运作中的普惠性,继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资本金融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手段,它的发展也经历了由明目张胆的资本殖民掠夺到潜移默化的虚拟金融渗透的过程,因此在历史的推演过程中资本似乎在西方社会的注脚下就变成了恶的象征。

残酷、竞争、掠夺、虹吸——资本积累似乎时时刻刻都和这些词汇紧密相连,但事实上这只是人们习惯了西方价值主导下的资本价值运用方式才会产生的惯性印象。

资本本身并不具备这些表征,得看什么样的思考逻辑去驾驭,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本质上看是应该排斥这种理念的,但是基于整个世界经济的运作框架都是这种形态主导下的内容,我们又无法在全球化合作的时代封闭理解,如何形成自我独立的资本理解价值就成为了一个非常矛盾而又深刻的经济领域争议话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一直在以一种矛盾而复杂的眼光去注视资本落地和发展的原因所在。

从本质上看,资本实际上是人使用金融货币的手段和方式的一种体现,它是可以有边界的,尽管金融货币本身带有极强的自由议价形态,但并不妨碍人们可以采用温和有序的方式去理清它中间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的资本价值观不需要这么偏激和固执,从时空上去理解我们运用资本的年代远远超过西方,为什么我们要对一个后来者的经验如此确信,充其量不过是现在资本的议价权和影响力在别人手里而已。

中国人应该尝试全面审视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逻辑思路,并以此为轴心去重新定位资本价值的东西方差异,在剔除西方极端理解的基础上去阐释属于自己的资本价值观。



现实内容上的中国资本价值

在一个矛盾冲突的价值理念里挣扎是中国人认知资本价值的核心问题,这和中国人本身接触现代资本金融体系时空较短有关系,同时也和当代资本金融形势的发展迅猛息息相关。一个事物的发展逻辑如果太过复杂,人们的认知上就会跟不上,甚至让人们一直用固有的方式去理解这种趋势变化,这会带来很大的撕裂效应,这就是当前中国人在理解资本价值定位上产生巨大分歧的原因所在。

打个比方,在理解同样的企业运作模式的基础上,一个成熟的资本理解者会参考非常多的认知标准,他会去参考同行业的准则,会去评判产品优劣,会去理解商业模式的价值,会去看待企业的人才储备和管理构成,会去研究现存市场价值的竞争环境等等,这些东西都属于资本价值认定的范畴。可是在我们中国现存的市场状况来看,唯一的标准似乎就是利益牵扯而已,这太苍白了,也不够客观。

资本理解并不是单纯从实效利益出发的,虽然这个确实很重要,在更高的经济层次上,资本的作用是具备战略格局的。

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中国人需要知道我们产业链价值大多数仍然处于非常低端的加工业,从产业价值的逻辑上看处于落后的工业价值冗余吸纳,这虽然适合在空白经济建设范畴上发挥适应性作用,但是当体量价值无法均衡阶段性需求的时候,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低劣就会凸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当前中国的中小企业面对急剧恶化的市场环境无法适应而大批量倒闭死亡的原因。

在产业艰难抗击价值冲击的层面,成熟清晰的资本力量是可以缓解和平抑矛盾中的利益冲突的,但显然我们对此认知不够。

对于当前的金融市场,虽然形式上我们已经高速接近国际化,但事实上我们依然无法让参与者以一种相对理解的认知方式去表现我们想要体现的资本价值。比方说资本市场里的股市运作模式,当下被定位为单纯融资,这是我一直觉得无法理解的地方,如果说宽泛意义上的产业扶持是好的,那么这个市场里还需要什么优胜劣汰?优质企业如何体现价值空间?后来者如何参考标准?这都是相互矛盾的现状,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是下定不了决心去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在金融体系生态上,市场的逻辑根本就不通的话,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现下的中国市场建设中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还美其名曰:中国特色!

审视中国运作资本的过去脉络,我们似乎一直都在以点及面,从试点到推开,但实际上在急剧变化的资本市场渠道建设中,谨慎不是一个好的思路,金融风险固然要防范,但效率和方向才是最需要应时变化的要素。



资本市场需要成熟的资本价值认知指导

中国人真得需要重新审视一次资本现状和未来,如果说我们想要在这个转型的时代过得平顺和稳定,那么我们无法忽视资本对于实效企业的作用和功能。

从定位到发展,从容纳要素到市场体系,整个中国金融都需要重新理顺资本认知,特别是中国资本市场这个招牌领域,如果说我们无法以一种均衡逻辑推升资本市场的质量,那么我们不仅会让企业在定位偏颇中迷思,同时一切扶持和帮助都可能徒劳。

市场建设是不能在要素上有所偏颇的,如果只针对一方获益,那么很多时候事情就会向极端发展,过去多年的经验已经证实了,一个偏执的市场环境氛围必然反馈是低效的,同时也无法体现真正的资本优势。

我们认知资本的过程中可以从容一些,西方经验多年积累,虽然我上面说到了整体上的思路指引上并不相同,但作用效果这些东西是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该学习引进的地方我们就应该要学习引进,比如在严刑峻法的底线监管塑造上,我们仍需努力形成渠道框架,如果我们连底线监管的逻辑都放松的话,这实在是一个市场最大的扭曲之源。

另外在认知纠偏上,鉴于我们现存投资者水平较低而参与度又过高的情况,普及资本投资的正确导向不仅需要教育来做,更大的偏向应该由市场机制和效果来引导,要知道投资是一门相当注重成效的利益学问,一百本书不如市场一次盈利来得影响大,口头上一百次警告风险不如一次亏损来得真实,这就是为什么市场导向很重要的原因。市场导向价值往往就是和整个生态运作机制规制息息相关的,这和人们的认知是因果关系。

成熟的市场资本价值反哺成熟专业的投资参与方,而成熟专业参与方透过正确的认知价值稳定成熟的市场,一切的资本秘密就在于此。



重塑中国资本成熟价值的前方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蒙圈,你到底在说什么呀?其实就是关于如何理解资本价值和功能的一次中国定位。中国人认知资本的价值上是有偏差的,我们总是害怕资本价值不够稳定,因而我们在参与不规范市场的时候过分短视,同时又急切想要把握住能把握的关己利益,因为害怕资本价值的环境变动会带来伤害。

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我们既要参考西方资本成熟的市场机制建设,同时还要警惕平衡甚至剔除掉西方资本价值中极端压榨的方式方法,均衡才是中国人应该有的智慧。

当均衡和成熟的价值站稳脚根,并且受到社会参与者的认同,那么稳定和完善机制上的弊端和导向之后,我们市场潜力在资本的爆发年代,变化就不会是大家恐慌的事情。

知道为什么外国的市场动荡同样剧烈激荡,但仍保持稳定的原因吗?那不止是机制上的背书起到的稳定作用,同时也是价值逻辑受到了认可之后的一种风险抑制,即人们相信市场的力量可以自行理顺价值的发挥过程,并不需要忧虑。

我们应该改革开放,应该具备包容性,市场核心建设的逻辑应该更加具备战略高度,而非只盯住问题解决,因为很多时候问题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矛盾是我们无法更加从容的面对资本价值的中国阐释思路。

重塑中国资本成熟的内容在于重新定位社会价值认知,改变资本偏执,梳理市场漏洞,同时规范化体制,法制化行为约束,最终我们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健康之路的。

前方不远,中国仍需努力!!!!!


本文系小欧本人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否则将承担一切法律后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0307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