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孔子的大名,在中国民间估计没有人不知道,甚至幼儿园的小孩子都有儒学教育。中国还有一位思想家庄子,他在民间的名气就小多了,估计比不上儒家的孟子。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
和孔子相比,庄子的思想同样伟大,而且很深刻。庄子对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低估。比如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庄子拥有很多粉丝。
谈起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庄子和孔子相差不多;甚至在某些领域,庄子的贡献和影响要超过孔子,如中国艺术,像古代山水写意画、田园诗、魏晋风流、道教文化等等。
为什么孔子的名气在民间要远远超过庄子呢?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孔子的思想贴近百姓生活,也更加世俗,容易被人们理解;庄子的思想更高深,更浪漫,而且不容易理解。
所以说,在中国民间,普通百姓更熟悉孔子,知识分子群体更喜欢庄子。
我们知道,中国汉民族文化的主导是儒家思想,主要原因在于,孔子在《论语》中已经把世俗生活的道德规范,分析的很清楚,很详细,普通百姓容易理解和接受。
像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礼、朋友之谊、兄弟之情、忠恕和仁义之德,等等。
中国两千三百多年的封建社会,普通百姓的生活就是被儒家道德所主宰和支配,一直到清朝,基本没有变化。
从晚清鸦片战争、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以后,儒家思想的堡垒才开始受到冲击。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后,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轰击下,儒家道德迅速坍塌。至此,中国社会和文化进入现代阶段。
请注意,“现代”一词不是来自中国文化,而是来自西方传统——中世纪和启蒙运动的关系。
“现代”一词的本意是“时髦的”“前卫的”“反传统的”,意味着启蒙运动对中世纪文化的超越,“现代化”一词指向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晚清以后,中国学者把这个词借用过来,用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即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新社会和新文化。
从社会、文化层面看,新文化运动主要批评儒家思想,提倡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价值观,但其中不包括批判老子和庄子。这一点需要弄清楚。所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想家们批判的靶子是孔子,而不是老子或庄子。
换言之, 梁启超、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主将反对儒家,但不反对道家。他们认为,儒家文化是导致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而非老子或庄子。这个区分至关重要。
从文化、思想层面看,儒家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等级、界限和不平等,庄子的思想刚好相反。
庄子在《齐物论》《逍遥游》《养生主》等文章中,反复强调“众生平等”的哲学思想。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万物本来平等,本质上没有差别,由于人的私心才把万物区分开来。
庄子认为,在“自然”之道面前,物和物平等、人和物平等、人和人平等,芸芸众生一律平等,没有界限和等级。
这是一种深刻、独特的思想,惊世骇俗、令人耳目一新。但庄子的看法过于高深和晦涩,普通人人难以理解。比如对像惠施那样的知识分子都不认可庄子,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
但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庄子的思想就像一副解毒剂,对孔子的儒家思想构成潜在威胁和巨大破坏力。
与此同时,庄子的思想也是一座精神避难所,是古代知识分子向往的心灵净土。
比如一些在官场打拼的知识分子,一旦仕途不顺或心灰意冷,就会奔向庄子哲学,在庄子身上寻找寄托。
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同时揭示出庄子哲学的“消极性”或“积极”意义。
庄子哲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教给人们一条逃避之路,让人们回避世俗纷争或官场争斗,寻找另一处乐土——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归隐田园或寄情山水。
庄子哲学的“消极性”在于,庄子不像孔子或孟子,庄子不热衷仕途,不愿意为君主服务,所以他追求一种明哲保身的生活方式。在儒家看来,这是一种消极态度,不值得提倡。因此庄子历来不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人们知道,古代封建统治者始终抬高和崇拜孔子,反而对庄子很冷淡或者故意遮掩。这是古代历史条件决定的。
二,孔子的思想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求,但庄子的思想让统治者很尴尬。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历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种说法用在孔子或庄子身上同样合适。
孔子提倡周礼,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等级、秩序和区别,这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满足治理民众的需要。
所以历朝历代的封建皇帝都很重视孔子,把孔子封为至圣先师,把儒家思想视为治国安民之道。这是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长盛不衰的社会与阶级根源。
但庄子的思想却不符合这种社会条件。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鄙视官场。他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的高人应远离俗务,到大自然寻找生命的真谛。
你看庄子故事中的知了、麻雀、大鹏等各类虫、鸟,它们都是自然生命的符号。这些自然生命虽能力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但它们都生活的自在、快乐。在庄子看来,人的生活态度也应当如此。
西方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的痛苦来自无穷无尽的欲望,一旦人的欲望得不到完全满足,就会感到痛苦;这是生命的悲剧。
但庄子认为,人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应该像其他自然生命一样,满足自己的有限欲望,不贪求功名利禄,这就是人生的幸福。
当然,庄子不是想让人们都像动物一样安于自然的欲望,而是有更高要求——追求精神自由。
在庄子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不自由的,因为人有身体;有身体就不自由,因为身体有时空界限,有生老病死。
但人身上有一扇通向自由的窗户,这就是精神。所以庄子追求的自由不是身体自由,而是精神自由。庄子认为,人的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精神自由。
如何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庄子认为,办法只有一个:努力远离世俗束缚,摆脱欲望限制,同时消除知识,最后和大自然合二为一。
这个追求自由的过程叫“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又称为“心斋”“坐忘”。
所以从人格理想和精神层面说,庄子的理想和孔子的思想刚好相反。
孔子认为,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人生在世要受道德礼仪的约束和规范。用好听的话说,这叫道德,用不好听的话说,这叫压抑(如尼采、福柯的看法)。
孔子强调道德生活的一致性;庄子则主张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是两者的根本差异。
换句话说,庄子的追求和孔子刚好相反:孔子看重世俗的道德生活,庄子看重精神的超越;孔子重视社会的集体利益,庄子重视个人独立性;孔子看重社会规矩,庄子重视精神逍遥。
两种生活态度和理想南辕北辙,彼此对立。这也是历代封建皇帝不喜欢庄子,而推崇孔子的深层原因。
总的来看,孔子的道德思想更现实,更贴近百姓的生活;庄子的看法更超越 ,更浪漫,普通人不容易理解。这也是导致两者具有不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8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