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格菲五师姐,每天为大家提供金融财经学习知识,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哟。
康得新财务舞弊之路
2017年,时任康得新董事长钟玉对外宣称其碳纤维量产成功,很快外界发现:康得集团质押了绝大部分股票,康得新实际控制人没钱了,一边是大量的举债,一边是一百多亿的现金数字,报表上的数据越来越荒唐。但康得新仍在造假的道路上狂奔不停。
从导电膜开始疯狂造假
康得新上市之后积极往“高科技”领域扩张,借助当年智能手机电容触摸屏市场ITO导电膜行业缺料的时机,积极炒作光学膜概念,一举变身为“高新技术企业”,并把自己定位为以先进高分子材料为核心,由新材料、智能显示、碳纤维三大板块构成的“光学膜帝国”,常以中国的“3M”自居,成功粉刷成中国光电行业A股“大白马”。
由于光电行业的专业性很强,材料的应用面很窄,康得新要找到能够生产适合电容式触摸屏ITO导电膜的人才很难,不得不从生产车窗膜、节能膜的企业挖些人,生产外观类似、实际上却并不能用在电容式触摸屏上的ITO导电膜产品。尽管在ITO导电膜上没有成功过,但将产品挂上个光学膜的名头,并借助上市公司的便利,康得新在车窗膜、节能膜上暂时打出了一片市场,向 “造假狂魔”迈出了重要一步!
狂炒“碳纤维”概念
虽努力多年没有结果,但在2017年,董事长钟玉还是对媒体表示,包括碳纤维在内的工业新材料普及推广,正让中国汽车工业面临重要契机,“这个契机不是弯道超越,而是变道超越”。
据康得新自己透露,该公司已开发产品15年、投资近260亿,打造了一个面向汽车轻量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的平台和价值体系,能够为行业提供汽车整体材料解决方案。
实际上,到了2017年,康得新的所谓碳纤维产品,也只是给北汽生产了一个部件而已。目前,全球生产碳纤维的厂商极少,基本由日本东丽主导,即便是做碳纤维上游材料经验最丰富的杜邦,也很少从事碳纤维的生产,主要原因还是这个市场太窄。
“裸眼3D”闯世界
当康得新发现自己碳纤维没有优势,于是在光电行业寻找机会,从偏光式“裸眼3D”,到红蓝式“裸眼3D”,再到康得新入场时的棱镜式“裸眼3D”,总要想让虚拟变现实,诓自己,骗世界。而“裸眼3D”的实现,却不是一片棱镜膜那么简单,即便是棱镜式“裸眼3D”,康得新的光学膜棱镜方法也不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案。
康得新利用原来研发增亮棱镜膜的经验,很快弄出了“裸眼3D”的光学棱镜膜,由于其可靠性、实用性不行,最终还是没有市场。为了消化掉这些昂贵的材料,康得新只能定制了一大批手机,以配发给员工消化掉材料。
122亿归零
2019年5月7日,康得新在回复监管部门关注函时表示,无法保证货币资金真实性的依据如下:康得新及其下属的3家全资子公司于2018年年末账面显示,在北京银行西单支行的存款总余额为122亿元,据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网银记录显示余额与公司财务账面余额记录一致,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分别于2019年3月25日、4月2日、4月16日3次发函给北京银行西单支行,2019年4月29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收到的西单支行回函显示:“银行存款该账户余额为0元。”
而另有消息称,康得新在2018年确实收到了北京银行1.4亿元的巨额利息。这122亿不翼而飞,成为广大股民关注的焦点。
康得新2018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50亿元,与上年同比降低22.38%;利润总额3.43亿元,与上年同比降低88.24%;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81亿元,与上年同比降低88.66%。(文/ 张里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89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