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一场在马德里持续了两周又两天的联合国第二十五届气候变化大会在一片失望声中落下帷幕。由于核心议题——碳排放交易机制未能达成共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结果令人失望”。此前,美国曾表示,将于2020年11月4日完成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程序,这让明年的气候大会增加了更多“悬念”。
聚焦到我国,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2020年中国将向联合国递交一个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及到2050年的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
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决定了能源转型具有天然的难度。从结构角度来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煤炭长期占主导地位,近年在国家的引导之下逐渐下降。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勾画了我国未来能源的大的轮廓,制定了包括2030年碳排放达峰,非化石能源的比例到2020年要达到15%,2030年要达到20%,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50%等一系列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难度很大,那我们能否能用其他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呢?
世界经济论坛的资料显示,曾有团队试图用“碳捕捉”的方式减少二氧化碳。
2012年,一支由国际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曾在冰岛的一个地下试验场试图将二氧化碳注入由冷却熔岩形成的多孔玄武岩中,两年后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变成了碳酸盐矿物。该团队的突破在2016年的“科学”杂志上报道后,公用事业公司Reykjavik Energy、冰岛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间的合作,在距离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约30公里的Hellisheidi地热发电站开始实施CarbFix试点项目。Hellisheidi在Hengill火山位于一层玄武岩之上。地热电厂会释放出一些二氧化碳以及蒸汽中含有的硫化氢,CarbFix将蒸汽中的二氧化碳捕获并溶解在大量水中,注入玄武岩中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矿物质。
玄武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岩石类型,覆盖了大部分海洋底部和大约10%的大陆。CarbFix团队相信他们的试点可以在其他地方复制。然而,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淡水,每吨储存的二氧化碳约25吨水,所以研究团队正在研究使用海水的可能性。
此前,清华大学的相关研究也指出,煤电发展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捕碳率一般为90%,要实现净零排放,还需要负碳排放(BECCS)技术,但是生物质资源量是否足够始终是有疑问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80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