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校长之一李希贵在一次深度采访中谈到“十一学校”的定位是“办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学校”,另一层对校长的意义就是“做一个受人尊敬的校长”。
“办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学校”、“做一个受人尊敬的校长”,那么朴实简单的要求,却让著名如李希贵校长者如此如履薄冰、诚惶诚恐、费心用力,不能不让人感到意外。
但其实细细想来,也不意外。有时看似简单的要求,持久,却很难。
校长这个职业其实是个“技术活儿”,有时你挖空了心思,费尽了时间,如果没有合适的“道儿”,也是枉然。初为校长时的自豪和志得意满是何等快意,然而校长可能当着当着就臭了。香与臭,快意与忧愁,有时转换就是那么的在不知不觉间。
所以“怎么一直香着,别臭了”,是一门“大学问”。好歹万事总有迹可循,校长的基本功夫做扎实了,“保鲜”总是差不多的。
校长“保鲜”的基本功夫笔者归纳为“顶天、立地、良师、朋友圈”。也就是说,做一个让人敬重的好校长,要梳理出“顶天”的系统办学理念,要架构出“立地”的结构化课程体系,要培养出一帮能跟着你干活的“良师”,要创造一个有共同价值观的朋友圈似的组织文化。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的大多数校长于这四门功夫上都不够强。
先说“顶天”。“顶天”的办学理念体系是一个学校的目标系统和价值系统的建构,它是要基于学校的资源“整体优化”找出学校办学的一套最优化路径。但很多校长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一层,糊里糊涂“糊弄糊弄”的多。“头脑不清楚”,何以做出好教育?
我们在学校见到的办学理念两种情况最多,一种是“‘理’屈词穷式”,一种是“文化土豪式”。
“‘理’屈词穷式”往往依然因循守旧着“团结、求实、努力、奋进”这些千篇一律的词语,逼得你真想吼一吼:时代难道不进步吗?这些是你的基于学校资源的个性化道路吗?“理”屈“词”穷,就是没有理念,当然也就提不出什么个性化的表达了。
“文化土豪式”则看似高大上,豪语靓词一堆一堆的,往往也装修到了各种各样的高墙华壁上,但这一个“好词”和那一个“好词”有什么关系呢?没有整体思考、系统结构,简直是一地鸡毛!
再说“立地”。“立地”实际上是说学校落地实施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规划、建设。但现在学校普遍存在两种情况:
要么嘴上抹油“摆谱”,号称有几十、上百课程,但其实是一地的碎片和半生不熟的东西——他们不明白足球课如果只是踢球比赛,只能说是运动,只有挖出更深的东西才叫课程!
要么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一心只读“考试书”,几乎没有课程建设。
第三个说良师。“良师”是校长实现办学想法的执行者,但普师易得,“良师”难求。一个受人尊敬的好校长还是要深谙“良师”的培养之道的。
“朋友圈”则是说一个好校长,要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基于文化领导力,团结学校的员工,打造出一种朋友圈式的一起干事、一起发展、一起追寻教育幸福的组织文化。
理念顶天、课程立地、良师干活、朋友圈乐活,这四点,你做到了什么程度?好好想想吧,因为这些基本上就是你当校长的“幸福指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8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