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逻辑】:解读当前经济现象,剖析背后经济本源,寻找宏观与微观的必然逻辑,只做大宗商品衍生品领域内的深度阅读,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宏观研究,产业链调研,产业链基本面深度研投,致力于大宗商品衍生品领域内最具价值研投平台
棕榈油的定义:一个长期产能过剩的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绝对过剩】
棕榈油的特点是很难出现2个季度的减产,即便是在2016年的情况下。
从以下的图表可以看出,棕榈油即便在16年的情况下都很少出现连续超过2个季度的减产。从出口看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季节性,每年的2,3季度是出口的一个小高峰。
关于B20 ,从历史数据看马来西亚的B10,能实现月度大概10W 吨的增量,但是策略上当生物柴油和柴油的价差缩小的时候,同时棕榈油价格大幅度上涨时,生物柴油是亏损的,需要补贴,而补贴资金的来源于出口关税。16年12月份,马来西亚政府取消了B10,包括出口关税的征收,从这点看,事实上B10 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市场客观需求,而是一个刺激棕榈油价格波动的一个工具,当市场价格低迷时,可以通过此工具刺激市场预期和需求,当棕榈油价格高企时,借用马来西亚官方的发言,“当棕榈油价格上涨超过40%时候,混参变得毫无意义。”,当用一个昂贵的棕榈油参和一个相对便宜的柴油,已经失去其商业价值,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而目前已经开始进入这个阶段,马来西亚国内消费减弱就是这个因素。
棕榈油的产量季节性非常明显,和马来西亚的天气季节性相关度非常高,每年的2月份是全年的产量的低点,每年的8,9,10月份是全年产量的高点,中间还有一个季节性的6月份低点,在11,12,1,月份是产量下降的月份,因此市场的炒作更加容易在产量减少的季节出现上涨,在产量增加的季节更加容易出现下跌,从规律看,12月份,1月份,2月份的数据可能会出现产量的季节性减产周期。
19年上半年的整体产量在1-9月份之前整体都是偏高的,唯一能解释的是整个产能上,也就是成年的棕榈树在产能产量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相反19年1-9月份的月度产量看都是历史新高,说明在种植面积的成年棕榈数产量上是绝对增加的。对比18年,17年的曲线看19年略微比18年,17年的产量要高。而11月份的150W吨的产量和16年对比看月度差不多。有人谈论可能是18年施肥的因素导致11月份的产量减少高于市场预期,这点上是可以简单的推翻的,为什么1-9月份的产量又高于历史其他年度的产量呢,而且是最高。因此从这点看,施肥的因素并不是11月份产量减少的因素。如果从今年2,3月份的天气来看,天气的因素是合理的,根据研究天气对产量的影响大概是10个月后的影响因子大概有0.45 的相关性。但是这个相关性还不是必然的相关性,相关度偏低,11月份洪水等因素可能也是造成统计的产量减少的一部分因素,因为我们无法去估算棕榈树原本在上半年1-9月份历史高产量的情况下,突然就出现低于往年的大幅度减产。以下为天气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图表。即便是按照2,3月份的低降雨量对产量的影响,对应的9-10个月之后的产量看,能持续的时间大概就是2-3个月,19年的4,5,6基本上恢复正常。而且从16年的统计数据看,棕榈减产的周期绝对不会超过2个季度,之后产量绝对能增长上来,如果从棕榈历史的规律看,天气对棕榈树的影响绝对不会超过2个季度,天气的影响都是短期的影响。而种植面积和成年的棕榈树的高产周期决定了整体的最终产量。因此经济逻辑推断最迟明年的3月份,产量将会恢复正常,而且从1月份的产量基本上会大致推断整体接下来一季度二季度的产量概率。
从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天气情况看,即便是天气对产量绝对传导,也不会是在同一时间段减产。 印尼的产量影响最保守要到明年的下半年。而且目前的价格已经上涨超过40%,已经充分反应了减产的预期。
对马来西亚来说出口是重要的一部分,占据整个需求的将近85%,而目前观测到的市场现象是出口11月份减少了将近14.6%,而12月份从前20天的统计数据看减少大致13%,连续的需求下行表明马来西亚以外的市场对目前的高价格的接受程度呈现抵抗的状态。印度开始大量进口葵油作为替代。国内的棕榈港口库存偏高。比如华东的港口库存已经逐步上升,即便这些库存的货权集中在个别贸易商手中,但是整体的库存增加的趋势无法改变。
从马来西亚的定价看,马来西亚的出口关税已经开始加征,包括印尼,为何要加征出口关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棕榈都产地来说也是有消费的,价格太高的时候,必定影响需求消费的同时,影响当地的居民消费水平。比如印尼的结构是将近80%的消费在国内,这样的话价格过高,必定影响国内的消费。因此政府出台出口关税某种程度上抑制高价格的味道,从过去多年的经验看,当棕榈油价格低迷的时候,取消出口关税,鼓励出口,当政府认为价格过高,超出一定阈值的时候,加征出口关税抑制其价格的上涨。 因此从这点看棕榈的定价,已经进入绝对的高价格区间。
从政策层面看,印尼和马来西亚这次公布包括B20,B30的政策,也是非常巧合几乎是同一时间段,其中的内涵不得而知。印尼佐科在镍的政策拿捏和把握上非常到位,在镍上涨的初期不断的释放市场预期,说禁止镍出口,多方不断的以此消息作为多头上涨的驱动,直到最后正式公布的时候,镍极端上涨,之后见顶。东南亚周边国家并不是所有的政策层面的事是可以和国内学习的,螺纹钢的供给侧的需求,供应都在国内,而且随时可以监督确保供给侧高强度执行,而印尼的镍,需求侧在国外,是市场化的需求,当下游的需求不好,库存高企的时候,镍搞供给侧是不会成功的。
从棕榈的全球需求看,最大的需求方印度已经开始减少棕榈油的采购,欧盟加征8-18 %的反补贴税,并逐步减少进口棕榈油,国内的棕榈油需求看基本都是减少的,食用油逐步减少,工业生物柴油这方面略有增加,但是从国内港口库存看都是偏高的,虽然可能部分的港口库存的货权集中在某些贸易商手上,和当初QS囤货一个道理。
从马来西亚的供需平衡表看:
图1红线为19年的产量,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的产量属历史新高。
图2第一列为马棕产量,第二列为进口,第三列为出口,第四部分为马来西亚国内消费。
从供需平衡表看马棕今年的产量是增加的,而今年以来的主要库存下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口的大增,而出口的大增一部分属于国家外交,马来西亚和印度的军工方面的交换,一部分和国内,比如马来西亚部分中国项目的开工,国内在8月份的时候进行了大量的进口,增量同比往年增加了一倍,而国内9,10月份因为豆粕的价格低迷,油厂压榨的减少带动豆油的库存出现了一个极低的库存,因此在9-10月份出现了大量的进口棕榈油作为豆油的替代因子。 明年看因为国家外交带动的马来西亚的出口部分应该不会常有。至于豆油的替代部分,目前的情况看,豆油整体的库存很低,油厂的开工已经出现逐步增加的迹象,油厂压榨开工率增加,明年国家进口了大量的大豆,在油厂能豆油有利润,豆粕可能短期略微亏损的情况下,开工率增加的概率提高。 因此无论是从马来西亚供需表看,棕榈的出口会逐步下降回归到正常110W-140W吨的正常水平。
从国内商品历史行情看,不管是产能过剩的PTA 当初经历PX 的供应端紧张的情况带动的价格飙升,下游抵抗甚至下游工厂倒闭的现象出现,还是镍的供给侧,供应端的政策带动镍的大幅度拉升,还是当初最牛的铁矿,最终都将会回归,对于产能本来就是长期过剩的品种,一旦转向,将会长期低迷,棕榈同橡胶的植物属性类似,棕榈的产量是按月度产棕榈的,因此即便是短期的供应问题也解决不了长期的过剩问题,时间能弥补供应的减弱,更何况现在并没有出现棕榈油的紧缺,反而是出现的全球各大消费国的强烈抵抗,从出现的减弱可以明显的观测到。
总结:棕榈油在2020年2-3月份之前将会出现预期绝对变化,高价格条件下的供需会再次失衡,3月份供应端绝对产量增加,需求端出口从11月份,12月份已经出现连续2位数下降,后期逐步减弱,马棕库存在2-3月份见底上升。
来源:经济逻辑;作者:刘紫城;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51289506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
(责任编辑:黄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7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