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2030年中国律师人数将突破100万!10年后,法律服务产业生态是什么样的?

2030年中国律师人数将突破100万!10年后,法律服务产业生态是什么样的?

律新社特约撰稿人丨孙统彪

原标题丨抓住行业产业化新机遇,构筑法律服务产业新生态

近年来,“产业链”这个名词在报刊和文献上频繁出现,如:医疗产业链、5G产业链、生态产业链、服务产业链等,应用非常广泛。其实任何行业都能形成产业链,法律服务产业链便是众多产业链中的一条。

产业链是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产业链分析为观察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是认识和判断产业各环节竞争能力、确定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并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法。

01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法律服务市场不断扩大,法律职业人员不断增加。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认识法律服务行业,有利于深度理解我国法律服务行业的现状,进而结合法律服务行业发展中面临的新环境,提出今后我国法律服务行业发展的思路。

一般认为产业链是各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的关系形态。产业链是以实现最终产品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上中下游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具有协同效应的动态增值链。

法律服务产业链是以法律服务为最终产品,形成以法律服务产品的生产、推广、交易等环节的产业链条。这一产业链以法律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易”为中心,众多关联企业与交易辅助设施为载体,最终形成以法律教育公司、法律数据公司、法律科技公司、律师经纪公司、法律品牌服务公司、律所管理咨询公司、服务征信体系与交易平台等为主体的法律服务产业生态。

02

法律职业群体的迅速扩大、法律服务专业化分工程度加强与积极的行业政策促使法律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群体的迅速扩大促使法律服务产业链的形成

据司法部2019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42.3万多人,比2017年增长14.8%。今年8月27日,全国律协会长王俊峰在通报世界律师大会筹办情况中表示,全国律师人数达到了46万人。

根据司法部印发的《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刚要(2018-2022)》目标,2022年全国律师人数总数达到62万人,每万人拥有律师人数达4.2名

以此增长速度计算,到2030年我国律师人数将突破100万。庞大的律师群体将有效带动律师教育培训、品牌营销、评价征信、知识管理等相关服务机构的发展,从而形成以律师和律所为中心的产业服务生态。

法律行业专业化分工促使法律服务产业链的形成

法律服务的专业化可从律师、律所与行业三个层面去理解,即律师业务的精细化、律所组织的分工化以及法律行业的产业化。

从律师业务精细化层面,律师业务越分越细、越做越细,比如刑辩业务已经细分为专业毒品犯罪辩护、金融犯罪辩护、职务犯罪辩护等等。

从律所组织分工化层面,随着律所“精细化运营”的不断深入,律所“前中后台”分工显著,至此告别“大事小事找主任”的运营模式。

从法律行业产业化层面,伴随新兴科技与市场的发展,成批量、大规模的法律业务促进服务流程化、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化趋势明显。

律师、律所与行业三个层次专业化的不断加强,促进不同业务单元的分工协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率目标,律师与律所变成了整个法律服务产业链中的一环,产业化分工凸显。

积极的行业政策促使法律服务产业链的形成

自201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律师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以来,各地纷纷出台促进律师行业发展的政策。

广州市司法局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高端专业服务业的意见》《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联合市商务局、市外办等单位出台《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对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作出全面部署。

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出台《海南经济特区律师条例》,在创新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提升律师行业对外开放高度、降低律师事务所设立门槛、优化律师行业的放管服、强化律师执业权利的保障等多个制度设计上推动法律服务行业的发展。

各地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扶持和发展法律服务行业的政策,协助传统律师事务所转型,建设法律服务产业基地,明确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方向,鼓励非法律人员参与法律创业,加速了法律服务产业链的形成。

03

打造法律服务产业生态,须有产业理念与产业思维,要从单一割裂的理念向系统关联、动态发展、分工合作的理念转变,要突破业务思维,向行业思维与产业思维转变。

要有整体、系统、关联的理念。要在全球法律服务市场与服务生态的背景下看待我国法律服务产业及其环节,充分考虑法律服务产业上下游服务单元的衔接问题,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撑体系的匹配问题。

要有动态发展的理念。法律服务产业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既要立足现状,又要放眼未来,争取不断向核心环节挺进,逐步向高端业务靠拢。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律师联盟成立的大机遇下,中国律师要敢于走出去,向全球贡献法治智慧与法律方案。

要有分工合作的理念。要主动打破人才同质化、相同单元简单相加的现状。除法律服务单元外,还要积极引入知识管理、品牌塑造、专职管理、诉讼金融以及科技支持等单元,引进非法律专业人士和资源参与行业分工与合作。法律专业人士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法律服务环节进行发展,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广泛而又密切地合作。

04

推动法律服务行业的产业化进程要从优化法学教育学科、引导法律类创新创业、拓宽法律产业融资渠道和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等多个方面入手。

优化法学教育学科设置。当前法学院的学科设置上,普遍未设置“法律服务行业观察与分析”的课程,法科生缺少行业思维与视角,对自身行业了解不深入不全面。笔者认为法学院要在法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培养法科生的行业观察与分析能力,引导他们用更广阔的视角思考。

引导法律类创业,培育多元化创新项目。由于法律服务行业的特殊性,特别是保守性,围绕法律行业的创业项目相对较少。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法律创业项目也多是缺乏商业设计,未能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最终昙花一现。引导法律类项目创业,要切实寻找市场点与结合点,在新技术、新理念、新市场上找突破。

拓宽法律服务产业融资渠道。当前以律师为中心的法律服务行业,其主要资金来源是律师自有资金,规模较小、渠道单一、稳定性差。引入资本市场运作方式与工具,实现法律服务产业的有效扩张,上下产业链的延伸。引入创投基金与产业基金参与行业发展,拓宽法律服务产业融资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的机制和通道,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抓住产业互联网的新机遇。产业互联网最初由腾讯提出,是从消费互联网引申出的概念,指传统产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以及网络优势,实现内部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的升级与转型。作为传统的法律服务行业,要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寻找技术应用与法律服务的结合点,全力推动产业赋能,实现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05

产业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当我们将自己安放于这一宏大概念时,会茫然无措,也会有很多疑问和思考,10年后法律服务产业生态是什么样的?非律师的替代性法律服务主体能否崛起?服务于律师和律所的周边基础设施能否搭建?统一透明的法律服务交易平台能否形成?充满中国智慧的法律解决方案能否服务全球?

责任编辑:Susan | 版面编辑: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6951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