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总说我不会,要做“脚手架型”父母,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技能

孩子总说我不会,要做“脚手架型”父母,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技能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动手能力要从小抓起,而孩子不管是在学校还是生活中都少不了接触手工活动。想象着孩子细致认真地完成手工作业的画面很美好,但是现实情况往往不是如此。

明明是孩子的作业,很多时候最终都是家长代为制作,有些家长虽然有心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但是架不住孩子的求助,最终入了“事事代劳”的大坑。类似的,家长给孩子们买的益智类玩具,最终是不是都是自己收拾的“烂摊子”呢,积木、拼图玩具最终的成品几乎都是家长完成的,而孩子需要做的就是拿着最后的成品来玩轻松愉快的过家家。

家长做的越多孩子做的越少,孩子口中“我不会,妈妈来做”这样的声音无疑让家长头疼,那么要如何做才能改变这样的情况呢?其实在陪伴中,家长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成为一个合格的“脚手架型”父母

一、什么是“脚手架型”父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大人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而父母需要在这时候作为助力,让孩子能够在适当的阶段掌握适龄的或略微高于当前的知识或技能。等到孩子能够独立掌握后,父母作为“脚手架”的作用也就告一段落,这时候就可以适当撤出了。

脚手架是在建高楼时的必要辅助工具,楼层慢慢变高,为了顺利在高空作业而搭建的平台,类似的父母在孩子学习技能的过程中起到的也是这样的效果,因此“脚手架型”父母的形容是不是很贴切呢?

在生活中父母作为“脚手架”最形象的例子就是帮助孩子学骑自行车,在孩子还无法独立骑行的时候,家长需要在身后扶着车子让孩子寻找平衡感,如何一边踩脚踏板一边维持平衡。等孩子熟练了,家长就会减少保护,慢慢松手让孩子自己骑,到最后不再需要跟在身后,这样的过程就是给孩子提供“脚手架”的过程了。

和这类“脚手架型父母”相对应的,还有“放养型父母”“直升机式父母”。两种类型一个过于放任一个过于紧张。还是以学骑自行车为例,如果是放养型父母可能会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在失败中摸索,而频繁的摔倒甚至磕碰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于是对自行车产生学习的反感。

而直升机式的父母在孩子已经能够独立骑车后依旧对孩子充满担忧,这时候父母不会第一时间撒手,生怕孩子是不是做的还不够熟练,害怕孩子摔倒受伤。这样的状态就好比悬挂在孩子头上的螺旋桨,盘旋照看不让孩子独自上路。由此看来过多或过少的支持都不行,而要做到适度的帮助并及时放手难度可不小。

二、如何成为脚手架父母帮助孩子学习技能

脚手架作为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在帮助中只需要做到引导和帮助就足够了,脚手架型的帮助有两个特点:第一在于如同脚手架之于建筑,在楼层高度增加后要随时调节和变化,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能真正起到助力作用。此外家长要明白这种辅助式脚手架是临时的,在孩子学会了一项技能之后,要逐步减少支持,最终完全撤出使其独立。

明确给予帮助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学习技能过程中没有头绪,这时候可以用恰当的引导方式来帮助他们。以孩子学习游泳为例,大多数孩子喜欢玩水,但并不意味着让他们下水是什么愉快的活动,而想要学习游泳最先要克服的就是身体和水接触的恐惧,家长这时候可以先让孩子把脚放进泳池里,接着是半个身子入水,慢慢的恐惧感就会逐渐消失。

初学游泳时可以这样给孩子搭建心理上的“脚手架”,另外类似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技能学习中,甚至,当孩子出现社交困难时,脚手架式的帮助同样可以改善这类情况。如果自家孩子属于慢热型性格,这时候不要一味地言语催促他们去融入,想让孩子能愉快地加入小伙伴的活动中,家长们其实还可以这样做:

眼看着其他孩子玩作一团,自家的孩子满脸希冀但是苦于无法融入,这时候可以让孩子先做观察,而家长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式地提出问题,明白其他小伙伴们在做的游戏,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孩子代入到游戏中,减少陌生感和恐惧感,这样再去尝试加入就会顺利很多,孩子们的社交其实相对简单,家长这时候只需要稍作引导就可以了。

三、舒适区or沮丧区,提供帮助前要先弄清孩子所处的位置

给孩子提供帮助也不能盲目,在此之前可以需要先观察他们所处的状态。孩子在面对新的难题或玩具时会有不同的表现,或直接放弃丢给父母或情绪失控嚎啕大哭,这时候一些家长的心情也跟着变得急切,但是给到帮助之前还需要作出判断,此事的孩子是在哪个阶段遇到的问题?

舒适区的情况是孩子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技能,但是往往这样孩子容易对这件事物缺乏耐心,比如积木,他们可以轻松叠高组成各式的小建筑,但是没多久就会对这项活动感到厌倦。处于舒适区会让兴趣丧失,积极性降低的情况下孩子很难学习到新的东西。另一种情况,过于复杂的学习或游戏会让孩子难以入门,无法改变情况会让孩子变得沮丧从而直接放弃。

两种状态都不利于体验和学习,其实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成长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最近发展区”。这种程度的学习是最适合适龄孩子学习的内容,稍微挑一挑就能够得着,对于当下阶段孩子具有一定的挑战又不至于难以触摸。所以当孩子说出“我不会,妈妈来做”的时候家长不要过分急切,明确是真的难度太大还是他们仅仅需要一点帮助再做决定。

四、“脚手架型父母”需要掌握的技能

很多家长在给予帮助之前往往内心坚定,不过分代劳,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但是事情的发展到后来可能会脱离原计划,比如孩子遇到困难情绪失控,亦或是反复的提示和指导依旧不见效果,家长们可能会想着“算了算了,还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好了”。有了一次的妥协,往后类似的情况可能会经常性上演。时间长了孩子可能会形成习惯,急于知道答案又不愿意思考,所以给予帮助的适度把握是家长需要加强的点。

1、给出提示或建议

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辅助性提示,不需要把全部的解决办法都告诉孩子,针对问题给出指导。如果启发性的提示无法帮助孩子入门了解问题,想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可以更进一步地,给出几个建议让孩子自己思考或尝试,通过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加深解决问题的影响,从而也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2、问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相对开放又能激发思维,比如针对孩子身边发生的事让孩子举几个生活小例子,类似的问题可以发散思维,比起一般的问答内容,开放性问题也许能提供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方法:“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那么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做尝试吗?”,一个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会对孩子的成长提供很大助力。

3、拆解任务

孩子在任务时遇到困难而手足无措,也许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点阻碍了他们,而针对这类情况,将任务进行拆解,那么问题是不是会更凸显和更容易解决了呢?家长在引导孩子的时候要记得只是提供辅助帮助,最终完成任务的还是孩子自己,这样可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不要吝惜鼓励

孩子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家长不要忘了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当然了比起“你是最棒的”这类宽泛又不“走心”的表扬,针对问题肯定孩子所做,比方说肯定他们在处理细节上的做法或遇到困难时的态度,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那么往后遇到困难积极的情绪也更容易被调动。

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会情绪波动,会试图寻求帮助,但是对于家长而言避风港也不能永远开放,让孩子能够独立面对挫折是强大内心的关键。至于解决问题方面,做好自己的“脚手架”其实就足够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5217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