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李尔静
最近,浙大教授冯钢的一条“劝酒”微博火了,冯教授称,他门下的男生必须有“半斤50度白酒的酒量”,“拼死喝酒的男人是中华民族稀缺的人才”。一段话引来了劈头盖脸的“板砖”,不管是留言还是转发,多是嘲讽之声。
冯钢教授虽然发了这条“声明”,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真的因为酒量而拒收过哪个学生。一条表达感慨的微博,之所以会引起“轩然大波”,也许并不简单的因为“劝酒”,而是冯教授的一番话,正好切中了时下师生关系中的一些矛盾。不少导师觉得,和学生聚餐吃饭,找学生帮个忙,是一件“小事”,但学生却对老师交代的任务,感到“压力山大”,对老师“敬而远之”。
在一些导师看来,师生关系就是师徒关系,冯教授在微博中使用的“门规”一词,就好像我们常说的“入室弟子”一样,是把学生当成了“门徒”。师徒情谊在我国有很深远的传统,最著名的,当然是“孔子与七十二门徒”。孔门师生的相处模式,几乎是中国传统师生模式的“样板”,老师传道解惑,学生尊师重道,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情谊,才有了“至圣先师”,才有了《论语》。
不止在古代,几十年前的大企业里,也存在这样的师徒关系。很多年轻人刚刚入职时,企业往往都会给新员工安排一位“师父”,这位“师父”不仅会指导新员工的工作,还会照顾新员工的生活,师徒之间一般都会处的很亲近,犹如家人一般。现在不少的高校教授,正是在这种氛围里成长起来的,所以,在他们看来,和学生聚餐喝酒,或者让学生帮忙做一些事情,就好像是“家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亲近的表现。
浙大冯教授的这个奇葩门规观感不好,但与论文抄袭、猥亵学生等失德失范甚至是违法行为有所不同,奇葩门规的问题在于,无论是师徒关系还是师生关系,作为老师,应是学生的“大先生”。老师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引路人,不止在学业上、职业选择上、人生规划上、行为思想上,老师都是照亮学生前程的指路明灯。如果说“门下男生必须有半斤50度白酒的酒量”还可当作是句师生之间的玩笑话,“拼死喝酒的男人才是中华民族的稀缺人才”这样的话则看不出其作为老师的风与范,反而带着浓浓的社会酒桌上的酒后胡言气息。
【编辑:杨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42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