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严格的老师得差评,放水的拿高分?高校评教缘何被异化

严格的老师得差评,放水的拿高分?高校评教缘何被异化

又到一年期末季,许多高校都开始了一项工作,让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

高校评教制度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高校,针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改进教学质量。中国高校从上世纪90年代逐渐引入、普及,至今在多数高校里都有存在。

虽然高校学生评教被认为是促进教师重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但其实在高校里却是个名存实亡的状态,并未发挥出理想作用,反而出现许多“评教是逼教师取悦学生”、“学生评教等于误人子弟”等说法,许多老师也都表示自己深受评教之苦,希望能够废除。

很多高校都将学生评教结果和老师的职称、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挂钩,甚至还有高校规定,连续多年评教排名靠后的教师将不再安排课程。所以有的老师为了自己的前途,就主动向学生示好,“我给你放水,你也给我高分。”

不少学生也深谙此道,在打分时会根据老师对自己的“恩情”来决定,如果老师平日里对自己高抬贵手,那就投桃报李回去;如果平时严格了,那就给个低分。“谁让我挂科,我就给他差评!”有学生在评教时如此表示。

2016年的时候,中大教师黄桂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有49.9%的学生觉得,如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好,学生评教分数高;如果教师上课严格,给分低,就算上课质量高,也会打低分。

评教制度为何在欧美高校“好用”,被引入国内高校就“水土不服”了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是办学体制不一样。欧美高校大多都是民间独立办学,对文凭、学位的授予具有独立权。整个社会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靠的是能力,学历文凭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那学生上大学,追求的就是真才实学,会对教师、教学质量有天生的渴望。

但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公办的,学历文凭是国家统一授予的。大学生求学说白了为的就是一张能够得到国家承认的文凭,所以学生看重的是自己能不能顺利考试合格,能不能拿到学分毕业,虽然老师严格要求是正确的做法,但学生却往往不领情。

反而对于要求严格、分数有差距的老师,给“差评”;而对于那些不严格要求,“放水”一律给高分的老师,打出满分。这样异化的评教体系之下,老师反而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只能靠给高分“讨好”学生,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其次是学生不具备课程完全选择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评教就是教育消费者对教育供给者的评价,那按理说评价结果确实不佳的教师及其课程,就可以被学生淘汰。但这样的前提就是学校必须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选课、选老师的空间和权利。

可惜绝大多数大学的师资、课程都很有限,课程设置也都是学校安排的,学生除了几门无足轻重的选修课外,几乎没有任何选课权,上什么课、什么时候上课、谁来上课,都是学校安排的,那这样的评教还有什么意义么?无非是得分低的老师少了工资、没了评优,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基本没帮助。

光明微教育 · 解读教育中国

来源:教育评论队

统筹:柴如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4050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