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换电能让电动汽车三分钟满血复活,再跑500公里,不用等待不用排队不要充电桩,那为何现在却还是充电桩的世界呢?
那是因为电池,可充电电池,天生下来就是要充电的。
手机充电
言归正传,电动汽车电池更换之所以还没有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进行全面推广,那是因为存在技术和商业上的问题的。总所周知的比如,动力电池的标准化、商业可行性、电池可靠性等。
事实上,如果进行合适商业模式运作,对于用户来说,采用租赁或者按使用次数进行付费的模式可能确实比直接购买电池的方式更省钱。其实,在电动汽车之间,早就有了存在于两轮和低速车上的电池更换,当然由于其电池较小和重量较轻,都是采用手工更换,实现起来较为容易。
互联网时代,一个换电站、电池、汽车之间互联调度的智能云平台很好设计,但是其他方案的问题却依然存在:
动力电池的标准化:不同于两轮车的电池,电动汽车的电池重量可达到0.6吨以上,而且尺寸极大,同时,不同车型的轴距、宽度、驾乘舱结构各不相同,导致对应电池的外形结构也各不相同,所以统一尺寸,无异于痴人说梦。同一个尺寸,也许对于车企A来说,配合得天衣无缝,而对车企B来说,可能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别。甚至同款车型的不同子系列,电池也可能不通用。至于让地球上只有一款车这种想法,倒是能解决动力电池无法标准化的问题。
动力电池
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企业要生存,是要讲究盈利的。那么换电模式的企业投入在哪呢?企业要准备很多很多的电池备在换电站等人来换,还有建很多的换电站来提供服务,这块费用是极高的。准备100块电池就得1000万,再修几个站又是1000万,如此高昂的投入,没有高昂的回报如何生存?但收入来源于哪呢,电池租用的费用,用户换电的费用,很显然这两个费用都不能太高,所以只能通过用户量来盈利,但是问题是,用户量大,需要的备用电池数就越大,需要的换电站也就越多,所以……
电池可靠性:大家都知道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脾气不怎么好,一生气就要烧车。而如果三天两头地更换电池,电池肯定是不会高兴的。至少,电池的连接器很容易磨损,车辆与电池的配合容易出现问题。要满足快速卸下和安装电池,那电池和车就不能固定太紧,甚至焊死,这又导致连接器端子的连接可靠性问题,端子松动、打火。还包括电池怎么在车身上相对牢固,但又可以小范围浮动等。
换电连接器
当然除了这三个方面以外,还涉及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小编还是相信,换电是未来的趋势,有些问题我们解决不了,让后面聪明的人来解决即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40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