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心理健康网,国家级心理助推平台。
关注“国民心理健康网”公众号,获取更多心理资讯。
很多人都喜欢乖孩子,因为他听话、省心、不惹麻烦。可实际上,很多小时候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反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且更脆弱。
所谓“乖孩子”,常常能够满足家长或老师的需求,事事顺应大人的安排,让大家觉得自己很懂事。而且,就算是大人安排的事情有问题也不会提出来。因而,这种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的孩子,将会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真实需求,个性顺从,讨好和懦弱,抗挫折能力不强,内心压抑而导致痛苦。
也许你会更钟情于乖孩子,因为他们小时候总让人特别舒心,更没有想法子惩罚孩子的烦恼。殊不知,孩子往往自我惩罚了。一般来说,小时候,大脑发育水平低,感受外界压力的能力低,所以大人眼里孩子很乖,也很健康;长大后,大脑发育水平提高,变得更加“敏锐”,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无法承受,就可能出现各种心理疾病。
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乖孩子就像是苹果,与之相对的熊孩子则像草莓,草莓出问题了,大都在表面很容易及时发现,而苹果出了问题,很多都藏在里面,外表却依然光鲜。所以,乖孩子一旦受伤,则是内伤,而且伤情更严重。所以,父母更应该关注乖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一味的因舒心而陶醉、因放心而忽视了乖孩子。
那么,如何让孩子成为“好孩子”,而不是“乖孩子”呢?心理专家建议抓住两个关键期。
0~6岁是孩子个性形成的第一个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父母如果鼓励孩子去尝试,并且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那么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性格。如果父母过于包办,经常使用“不要”、“不行”、“你必须”等禁止性的语言,孩子的天性则会受到压抑,变得顺从、胆小、懦弱。
第二个时期就是青春期,在12~18岁。在这个时期,很多小时候很顺从的孩子开始反抗父母和老师。所以,家长要转变心态,把孩子的逆反看做是孩子成长的机会。从小事入手,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事情。学会示弱,让孩子有机会超越家长,慢慢地让他承担起责任。沟通时使用商量的语气,要让孩子体会到你的尊重,满足他自我成长的需要。
另外,家长们不妨让乖孩子沾点“熊气”,可能会更好。
来源:网络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级心理行业助推平台。以“为国民提供优质心理服务,促进人类健康与幸福”为使命,以“政产研学用”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数据”为基础,依托国家级专家智库,通过国民心理产业联盟、产业基金、慈善基金、产业园等,集聚学术、资金、技术、项目等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支持心理机构、产品与项目落地,推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国心理行业发展。
国民心理健康网
国家级心理服务平台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转发内容仅作信息分享及参考,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联系(微信号:gmxljkw),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3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