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
寒假亲子游,领略梵净山之美!
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比如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风景美丽自然,进入山区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迹,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观!
中国贵州省梵净山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3处世界遗产。
风、云、雷电、雨雪、霜雾、光象都是大自然给予的气象之美。而有些特殊的气象,足以震摄人的心魂!
梵净山也是这样一下造物主的偏爱之地,万千气象,变幻无常!
想看雪的小伙伴们,不用去东北,在贵州,雪景,玩雪,雾松,一次满足您,但却没有东北那么冷,贵州是南方人看雪的好选择。
千里雾凇
雾凇千里,浓云下沉,时光似乎都要在这里凝冻。
火烧连云
霞光如血如火,从天尽头开始热烈地燃烧,烧至姑娘的脸颊边,将绚烂演绎到极致。
紫霞漫天
霞光可能有很多种,这一种像极了紫霞仙子所爱的那种。
云的“狂想曲”
云的魅力就是变幻莫测、扑朔迷离。
东边日出西边雨
那边的光,笼罩的金色地带是哪里?是另一个世界吗?
云瀑飞泄
云有时候是海,有时候是河,从九天倒泄,飞流三千尺。
天使光
空存在大量厚重云层,阳光从云的缝隙投射下光线,像天使投下的希望之光。
鸿蒙初破
日光不服暗夜,生要将这九重天,拉开一道金色的口子。
禅雾萦绕
在梵净山,连雾都颇有禅意。
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其变幻万千。只有你想不到的壮观景象!你若不来,又怎能见到贵州的旷世之美?!
花灯戏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最早记载花灯艺术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初的《平越直隶州志》:“男童崽饰为女子装,群手提花篮灯,假为采茶女,以灯作茶筐,每至一处,辄绕庭而唱《十二月采茶》之歌”。
2006年5月20日,花灯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灯戏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花灯戏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
思南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最初是“二人转”,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和《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十分动人。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
打糍粑
糍粑
糍粑也称年糕,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过年前制作糍粑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
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打糍粑活动成为大家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深入体验贵州民族的风土人情,
真正深度研学亲子旅行,
寓教于乐,
最好的教育是读书+实践。
希望这一次,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旅行!
幅员辽阔的中国,还有很多风物不为人知。跟随“玉兰旅行”,带你见识地道的中国民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2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