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相信很多人对纪晓岚的了解都来自于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片子将纪晓岚与和珅的相爱相杀演绎的淋漓尽致。与此同时,也将纪晓岚博学机敏的人设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
而纪晓岚除了才高八斗以外,其实还有他独特的一面——诙谐和好色。
这两点我们可以分别从《雨窗消意录四卷·牛应之》和《虫鸣漫录二卷》中找到蛛丝马迹。
清代朱克敬在《雨窗消意录四卷·牛应之》对纪晓岚评价道:“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
意思就是说,纪晓岚性格诙谐,以至于朝上的官员多被其调侃戏弄。若换成现在的话来形容,则可与归结于一个字——“皮”。
纪昀画像
而相比于他的诙谐,其好色的性格更让人为之惊诧。
史学家爱新觉罗·昭梿曾说过:“公(纪昀)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在清代采蘅子的《虫鸣漫录二卷》中找到更为详细的记载:
“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当然,这两个作为人们饭后谈资的癖好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其文学造诣上的光芒。其作为大清第一大才子,身居高位,担任《四库全书》总纂职务14年,可谓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
可偏偏这样一位文学泰斗级别的名臣,却为何在整个人生生涯当中只写了一本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故本文将从纪晓岚入仕着笔,介绍其写《阅微草堂笔记》的几个原因,接着再从不同角度分析纪晓岚为何很少著述立论的原因,最后再加以总结。
本文构架
从小神童到从一品,在波折中扶摇而上,平步青云
雍正二年,纪昀在崔尔庄(今河北沧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中呱呱坠地,他的诞生也意味着一个文学巨星降临人间。
因为家庭背景的熏陶以及自身兴趣的影响,四岁的他在及孺爱的启蒙下开始读书。
七岁那年,纪昀在童子试中脱颖而出,故被冠以“神童”之称。
十一岁,纪昀随父亲入京,也正是在这期间,他的眼界开始变得宽阔,这也为他后来在官场上能够左右逢源做好了“铺垫”。
二十岁,纪昀在科试中斩获第一,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乡试中,纪昀的成绩却不太理想,只考了一个区区四等。(科试:参加乡试之前的一场考试,只有合格者才能参加乡试)
乡试秋闱场景图
到了二十四岁,年轻气盛的纪昀再次踏入乡试考场,最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夺得解元。
此时,几乎一路顺风的纪昀开始变得像大多数的天才那样傲气十足,而这种傲气不但没有给他太多好处,反而给了他狠狠的一击。
二十五岁时,前往参加会试的纪昀就因为这种傲气,被告知太过自负,以至于被拦在会试考场之外,与功名失之交臂。
次年,纪昀满怀信心,准备在这一次的会试上大显身手,可是命运却偏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的母亲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以至于纪昀在家守孝两年半左右,因此错过了两次会试的机会。
正是经历了母亲去世给他带来的痛苦,他心高气傲的性子开始逐渐收敛。在这段时间里,纪昀闭门读书,讲考据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而这段时间所做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纪昀接下来的考试成绩以及将来官阶的高度。
乾隆十九年,三十一岁的纪昀终于在会试和殿试上放手一搏。最终在会试中考了二十二名,在殿试中考了二甲第四,授翰林院庶吉士(短期职位),后又经过“散馆”(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的毕业考试)成为翰林院编修。
自此,纪昀正式踏入了仕途,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纪昀的职位升升调调,但总归于平淡。直到乾隆三十三年,这种平静才被打破。
这一年,新任的清官两淮盐运使尤拔世发现盐政亏空,故上一任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纪昀的亲家,纪昀的长女和卢见曾的孙子喜结良缘)被卷入其中。乾隆下令要求尤拔世秘密处理此案,并查抄卢见曾老家。而纪昀得知此事之后,便给卢见曾通风报信,让其做好应对的准备。可纸包不住火,事情最后还是败露了,而纪晓岚也因为给罪犯通风报信被贬至乌鲁木齐。
此时,堂堂从四品的侍读学士突然被发配至新疆,这对于心高气傲的纪昀来说,无异于挨了一记闷棍。因为纪昀非常清楚,他接下来要面对的将是那偏僻荒芜的戍边。
纪晓岚剧照
乾隆三十四年,纪昀抵达乌鲁木齐,开启了漫长的戍边生活。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也许是无聊,亦或许是心中压抑,纪昀开始记录一些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这些所见所闻也将成为晚年所作《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作一些诗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
最重要的是,在这两年的贬谪岁月中,纪昀看透了人生百态,也看透了世态炎凉以及官场纷争。这在他的《八仙对弈图》中有所体现,此诗中写道:“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一种随波逐流的水鸭)”。由此可见,纪昀此时的内心也逐渐归于平静。
直到乾隆三十五年,正当纪昀百无聊赖之际,喜从天降。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人生将会因为乾隆皇帝的一个想法以及一个贵人而彻底改变。
刘统勋彩像
这一年,乾隆帝打算启动一项巨大的工程——编纂《四库全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纪昀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他就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刘统勋向乾隆帝大力举荐纪昀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称纪昀能够担起此重任。因此,远在乌鲁木齐的纪昀不久后便收到了回京复命的消息。乾隆三十六年,经过四个月的跋涉,纪昀终于赶到京城。
乾隆三十八年,四库馆正式开启,纪昀任总纂一职。此时此刻,五十岁的纪昀便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修书之旅。直到乾隆五十二年,四库馆才正式闭馆,而这十四年间,纪昀始终都担任总编纂一职。可以说,纪昀把自己大半辈子的心血都注入了《四库全书》当中,这也是他被后人所铭记的一个重要原因。
晚年动笔,成就大作
在四库馆关闭的两年之后,也就是乾隆五十四年,六十六岁的纪昀开始创作他人生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大作——《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这部短篇志怪小说集共三十八万字,历时十余年才得以完成。在当时,这部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往往纪昀刚写完一点,就立刻被人们抄阅流传,一时间甚至能够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曹雪芹的《石头记》齐名。
纪昀为何要在晚年花费十余年的光阴去写一部志怪小说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这部作品中找到一部分答案。
要知道,《阅微草堂笔记》主要借助一些所见所闻的鬼怪故事来强调因果轮回,同时也利用这些鬼怪杂谈揭露人性的丑恶以及官场的黑暗。换句话来说,其实纪昀也已经逐步意识到了康乾盛世已去,大清帝国已是日薄西山,因而心怀忧虑,故借此书聊以慰籍。与此同时,纪昀还在作品中大肆抨击宋朝理学的迂腐和假道家的虚伪。
而这一点,周树人先生也早已看透,故曾在《中国小记史略》中对纪昀评价道:
“纪晓岚本长文笔,多见秘籍,文襟怀旷达,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他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人……”
除了揭露官场的黑暗、抨击宋理道学的迂腐和虚伪以及抒发自己对大清的忧患之情,纪昀写这本书还有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方面,纪昀写此书是为教化民俗。其作为一代文臣,见证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以及盛世背后的虚浮,难免心生忧虑,欲改变这种黑暗的人性。因此借助鬼怪小说来阐明善恶有报、因果轮回,以此达到教化百姓,扶正人心的目的。
另一方面,纪昀写此书是为悼念其长子纪汝佶。纪汝佶在家庭的熏陶下,很小便能挥笔作诗文,并且顺利成为一名举人,这在旁人看来,俨然是继纪昀之后的“小神童”。可这位“小神童”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反而年纪轻轻就驾鹤西去。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纪汝佶)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又误堕其窠臼,竟沈沈不返,以迄于亡。”
因为父亲的贬谪,纪汝佶对官场心生出一种倦恨之情。也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之下,当纪汝佶见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时,便开始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离开人世。
聊斋志异
因此纪昀在晚年时,对于儿子的死也倍感痛心,久久不能忘怀。所以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中留下了一段肺腑之言来表示对儿子深深的悼念,同时也暗示了儿子的死与《聊斋志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目逾万卷,胸有千秋,为何一辈子只写了这一本书?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剖析其为何不著述立论的原因。
一、文字狱巅峰来临,文人如履薄冰,不敢轻易著述立论。
简单来说,所谓的文字狱指的是统治者为了统治民众思想以及文化,消除民众的反清思想,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而故意制造的冤狱。
自西汉至清朝,历朝历代都不乏存在文字狱,而清朝最为严重。而在有清一朝中,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更为鼎盛。
文字狱图画
就《清代文字狱简表》的数据而言,在乾隆皇帝执政的64年里,共制造了130多起,少则牵连数人,多则牵连数万人,下狱的罪名都是牵强附会,很多人都是因为一句诗甚至是一个字导致人头落地。这在现代人看来,实在是荒唐至极。
在《四库全书》编纂的整个过程当中,也出现了50多起文字狱。众多文人好心献书,却因为书中的某些字眼,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
当然,不仅仅是那些献书的文人墨客们,就连那些编纂《四库全书》的官员们都不能幸免。那些与纪昀一同担任编纂的官员们,无一逃脱了文字狱的“魔爪”,最终无一人得以善终。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经在他的《美国与中国》中明确表示: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对清朝统治者对天下进行的一次文字清查,是对国人的思想统治,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阉割”。
而纪昀生不逢时,偏偏身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其作为一代文臣,又是《四库全书》总编纂,天天与文字、书籍打交道,因此也难免会遭到文字狱的波及。所以纪昀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也曾几度被卷入文字狱当中,险象跌生,或许是因为职位的特殊性,亦或许是因为其才能的出众,他幸运逃过了这些劫难。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天下文人可谓是如履薄冰,几乎无人敢藏书,更别说轻易著述立论了。而纪昀在目睹了一个个同僚和文人惨遭文字狱毒害后,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说,文字狱的盛行,是他一辈子都没有著述立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编纂《四库全书》任务繁重,没有太多时间专注于自身创作。
早年间,纪昀在努力获取功名,这个时候并没有多余的时间以及心思去创作。
而中老年时,纪昀正忙于《四库全书》的编纂,虽然同时参与编纂的高官有300多位,负责抄书的学者也有近4000个,但是也抵不住浩繁的工作量。要知道每一部《四库全书》将近9亿8千万字,当时编了整整7部,也就是说,单是《四库全书》就共计68亿8千万字。
四库全书
除此之外,纪昀还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历代官职表》、《契丹国志》、《八旗通志》、《胜朝殉节诸臣录》等一系列书籍。这一系列的书籍都花费了纪昀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至于纪昀没有空余的时间去专注自身的创作。
在编书之余,纪昀还曾6次伴驾南巡,同样占据了纪昀的自由时间。
三、其自身思想的禁锢,认为自己再怎么写书都是在拾古人之牙慧。
几年的贬谪,让他看透了人生;数十年的仕途,让他见证的官场的黑暗;十几年的编纂中,数次被文字狱牵连,也使得他的思想逐渐开始禁锢。
故曾经发出感概道:“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
纪晓岚雕像
换句话来说,如今人们冒出的新思想与新见地何尝不是古人在书中已经写过的?作为后人,写的东西都只是在重拾古人牙慧罢了,根本就没有写的必要。
关于这一点,著名的历史教研员纪连海也曾在《正说清代名臣》中讲过。他认为:纪昀之所以不写其他的书,是因为纪昀已经意识到了无论自己写什么都不会比《四库全书》更全面,有这时间还不如多抄一本书。
当然,纪昀的这番感概,也许真的如他内心所想的那样认为没有必要著述立论,也许是害怕文字狱的牵连而不敢写书找的借口,亦或是两者兼有。总之,种种缘由使得一代文坛泰斗纪昀并没有留下什么作品,无疑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
结语
从“小神童”平步青云,从心高气傲到思想禁锢,他的人生起起落落,经历了人生巅峰,也经历了人生谷底,看透了世态炎凉,也看透了人生百态。
晚年时,因为失子之痛,同时也为了教化百姓、扶正人心,他用十几年时间写下了一部经典志怪小说集。从这里也体现出了一代文人对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感。
他的一生折射出了大清王朝背后黑腐,同时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编纂《四库全书》,为中国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纪晓岚画像
不过令人更为惋惜的是,因为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文字狱盛行,使得纪昀不敢轻易著述立论,同时也使他的思想逐渐禁锢,这又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一大损失。
不仅如此,文字狱带来的更是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禁锢,科学文化发展的阻碍以及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这对于民主的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这便是纪昀才高八斗的真实写照。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创作不易,请多支持。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参考资料:《清史稿》、《纪晓岚》、《正说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25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