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老而不死就该弃?——文化科学(1):古代弃老习俗

老而不死就该弃?——文化科学(1):古代弃老习俗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变老

众所周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在尊老爱幼中,尊老尤为重要

但在古代的某些地方,就有亲人老了就得抛弃到弃老洞,或者流放荒野的风俗

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弃老”风俗

世界各地的弃老习俗的传说

  • 中国古代弃老洞的传说

1.在湖北郧县(今十堰郧阳区)一带流传着的弃老传说

麇国(古代郧县一带)曾规定:凡是到60岁的老人,都要送进‘自死窑’受冻饿而死。

有这么一则描述:

很久以前,窑洞里有一位被弃的老人

老人躬在洞中,后脑勺卡在洞顶石头上,气若游丝

老人缓缓地转过身,看向洞外

那是一望到底的绝壁,下面的汉江不断汹涌

放眼望去,对岸的小村中温暖的炊烟正袅袅升起

一股饥寒交迫,心寒绝望感油然而生

老人回头,洞底部,他看见了那个等边三角形石孔。

这是自杀用的石孔。

石孔每边宽约37厘米,孔深约20厘米,边缘锋利

刚好容得下一个成人的头颅。

随即,老人仰身躺下,将头伸进石孔中,

他把头朝上一顶,

咔嚓!

锋利的石棱结束了老人的生命。


2.《斗鼠记》

那么,传说自死窑是怎么废除的呢?

据说曾有个农民叫杨三,于心不忍的他偷偷把老父亲养在家里。

恰好这时外国送来一只巨大的‘犀鼠’,如牛般大,怪兽在国中四处作乱,无人能降,举国惊恐

杨三将此事告知老父亲,于是老人教他用一只13斤半的猫斗败了犀鼠。

国王从这件事看到智慧丰富的老人作用之大,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从此他就废除了将老人送进‘自死窑’的古老习俗


  • 非洲某部落弃老俗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在非洲考察,他发现一个遗弃老人的部落。

这个原始部落住在山洞里或树窝里,生活的非常落后

最为惊讶的是,这个部落总是把年老的妇女放逐到森林里让她们自生自灭

达尔文问为什么这样做,酋长回答说,妇女就是生孩子的,年长的妇女既然不会生孩子,还留着干什么呢?


  • 朝鲜的弃老故事

古朝鲜有一种流传广泛的习俗,凡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都被遗弃在山上,任其死亡。

某村有父子两人一起将已经老迈衰朽的爷爷抬到山上。

回来的时候,父亲把那抬老人的筐子扔掉了,可是儿子又把那筐子捡了回来。

父亲说,已经没有用处了,捡它干吗?

儿子说,怎么没有用处呢,等你老了,再用这筐子抬你。

父亲感到很惊讶,突然良心发现,赶紧将老人抬回家来,好好赡养。

从此,朝鲜就结束了这种残酷的习俗,开始敬养老人。


  • 日本弃老山传说

日本的恶灵“山姥”的来源,即被弃老的老人心生憎恨,在山中袭击路人的故事演变而来的。

实际上,中国很多地方,很多民族都流传着弃老习俗的传说。

顺便提一下,电影《楢山节考》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弃老俗的悲伤故事

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很寒心,很震撼(这里就不剧透了),总之它是一场不想抛弃老人的家人对村中传统习俗的深深的无力的抗争


弃老俗的存在

  1. 弃老场所

弃老场所的名字各地不一,有自死窑、弃死窑、弃老洞、模子坟、生藏等,现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弃老场所,例如:

  • 弃老洞(一人大小的洞窟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


在现今湖北郧县一带,有很多遗留下来的弃老洞

  • 模子坟(从顶端绳子放入老人)


  • 俄罗斯的多尔曼弃老屋


·西班牙的弃老罐(注意头骨是被烂的)

  • 意大利的地下墓地(用固定物将没死的老人绑起来)


2.相关资料

  • 例如《太平御览》卷780《东夷》记载的有生藏,一种弃老古墓
  • 《敦煌杂抄》中就有了《弃老国缘》的记载
  • 《杂宝藏经》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由吉迦夜口述的弃老故事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9年第9期黄绍坚先生文《难以相信 中国发现大量弃老遗迹》,深刻地阐述了弃老习俗,这里截取了部分内容,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全文

对于这座“自死窑”,陈绪胜有一种独特的解释。在他看来,在实行“弃老俗”的当年,将老人放进水边的“自死窑”中,汉江年年涨水,老人必死无疑。随后,汉江水将老人的遗骸和遗物全都冲走,不留痕迹。“免得子孙们伤心”,陈绪胜专门强调了这一句。

......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连自杀装置都帮老人设计好了的“自死窑”设计者,要么是一位彻底无情的嗜血杀手,要么是一位完全绝望的温情孝子。“自杀孔”的设计,究竟是对生命无边的冷漠,还是对亲情最后的照顾?是对无奈命运的屈服,还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历史那双诡异的眼,在这个小石孔边缘锋利的石棱上冷冷闪光。

......

当然还有许多书籍都有记载,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弃老习俗的科学解释

●弃老习俗的产生及其原因

有研究报道,古代中国并非一开始就遵循孝道,弃老曾在某些地区普遍存在

但这些寄老窑,弃老洞的产生年代,是谁建造的还无从得知

当然,尽管弃老习俗在原始社会普遍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觉醒,内心的良知发现,以及知识的积累,慢慢地人们放弃了古老习俗,弃老现象越来越少,善意和孝心使人们真心实意地去赡养失去劳动力的父母,

同时,由于孝文化的存在,这些违反礼数的弃老习俗被湮没于史,正史往往不加记载,只流传在各种野史和地方志里。

总而言之,原因说到底有三点:

  1. 资源的匮乏,生产水平极其低下,为了保持种族的延续,没有过多的精力与资源去养老人
  2. 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很少,思想狭隘、陈旧、愚昧,老人很容易变成累赘
  3. 当时人类以氏族为单位,生活方式为群居野外,这就造成了供养老人的困难。

●我们该不该批判弃老习俗?

这里笔者无法回答,引用一下潘世东先生2004年发表的论文《汉水流域“寄死窑”大文化观系统阐释》,其中有这么一则解释:

寄死窑’昭示的是一种最世俗、也最崇高的死亡观……从世俗价值观念角度看,60岁进入‘寄死窑’的古代汉水人,是为了要给后人腾出发展空间、节省生活资源、减轻后辈负担,这些是具体的、实际的、世俗的;而从终极价值角度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后辈和民族国家的绵延久远和兴旺发达,其中所折射出的是顽强的生命意识、族群集体意识、个人牺牲意识和文明发展意识,而这些则是着眼于久远、宏大的、崇高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寄死窑’昭示的是一种最世俗、也最崇高的死亡观。

●思考

  1. 既然人类文明发展到如此地步,那么为什么当今社会日本的弃老现象这么普遍,这么正常?
  2. 如果将来有一天资源再次极度匮乏,为了活着,短时间内人们还会弃老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必删,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关注,今后我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1759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