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造价数亿的非遗村庄,村民全是花钱雇的,月工资少则3000多则5000

造价数亿的非遗村庄,村民全是花钱雇的,月工资少则3000多则5000


12月中旬的潮田河,婉约含蓄,甚至有那么一点点慵懒。潮田河位于广西桂林灵川县东南部。所谓慵懒,只属于河流本身,而在潮田河两岸的非遗村庄漓水人家,则是周而复始地忙碌。


67岁的老铁匠,早上5点多钟就起来生火,到了7点多钟,他的老式打铁铺已经红红火火。老铁匠说,村子里的村民都是“村长”花钱雇来的,月工资少则3000多则5000——当然,都不是普通的“村民”,要么是老手艺工匠,要么就是非遗传人。


老铁匠所说的“村长”叫李素萌。2008年,当时45岁的李素萌来到这里投资造村。很快,百八十号“村民”被招募进来,他们当中,有的是老工匠老手艺人,有的是非遗传人。11年过去,李“村长”砸进数亿元,漓水人家这个非遗村庄也渐成气候。


在村子里,几乎所有的木建筑是看不到钉子的。


木匠说:老祖宗的木工活儿不用钉子,这门手艺快失传了,幸好我被“村长”发现,等于说是被保护了下来。我现在已经有了徒弟,至少在我们“村”,这个手艺不会失传。


毫厘之间可看千年。木匠最精到的技艺是雕刻。就这一项,从五六岁跟着父亲学习,到现在已经50多年,木匠师傅说一直有提升的空间,活到老提升到老,没有止境。


村子里的古法酿酒也是值得称道的。来自酿酒世家的老师傅,遵循祖辈秘方,酿出蜜香清雅、入口绵柔的小锅米酒。


流程最为繁琐复杂的是制陶。当然也是最为耗费时间的。


即便不来漓水人家,陶艺师的生存也不是问题,但陶艺师看重的是,非遗村庄为他们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陶艺师在陶器上刻画。


九九归一。繁琐之后,所有陶要送到龙窑里烧制。祖上五代做桂陶的老师傅,掌管着烧陶的龙窑,经32小时的柴烧,陶器历经窑变和落灰烧出精品。


古法织布的环节。73岁的织布师傅来自临桂县农村,工资最高,每月5000元。


在广西,古法织布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起蜡染,一般都会想到贵州、四川、云南和湖南,其实广西也有,至少,漓水人家这里有,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村庄里的扎染坊。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作坊,譬如豆坊、水磨坊、布坊、榨油坊、陶坊、酒坊、酱坊等等。


非遗村庄里的手工作坊。


坑洞里的织布人:桂布在唐朝是贡品,如今出口国外。世家纺织的老师傅,在湿度均衡的坑洞里,手脚麻利地织桂布。古法织布的作坊阴暗低洼,湿气很重,为了保护女人不生病,自古以来,广西人家向来都是男人织布。


听忽远忽近的打铁声、榨油声、织布声,宛若身处陶渊明的诗酒田园。


村子里的运输工具都是古拙老旧的,时光仿佛倒回去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私人建“村”保护老手艺老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数以亿计,划算吗?“村长”李素萌说,11年投入、11年心血,这是长线战略,浮躁不得,当然,得有政策扶持和旅游加持双向推动才行。有投入有产出有效益,非遗保护和传承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棋簿紫/图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9813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