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攻篇》
上一篇讲到:
靖康难的直接原因,就是童贯、蔡京和其同党挑起的宋辽战争,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违背祖训的王安石变法。
太祖“杯酒释兵权”,重要的是达到一种平衡的力量,避免形成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但军事上弱势就有可能被敌人所灭,澶渊之盟就是赵宋新的平衡点。也成为了之后宋与其他东亚中华区各国之间关系的模式。
我们在第一篇讲到,如果你抛开梁启超设定的“华夷之辩”,按照中国古代儒家的天下观。
宋、辽、西夏、金、元期间的战争,更像是内战。
赵构
赵构虽然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但他继承的皇位在法理上并不周全。
也就是说,赵构的皇位,一开始其实是自封的,没有什么合法性。
赵构在颠沛流离之中组织勤王,很多将领拥兵自重,根本不听从号令。
就在这个时候,秦桧带来了元祐皇太后的懿旨,封赵构为皇帝。
元祐皇后还是宋哲宗的废后,因出家为尼躲过了靖康之难。
不过这也足够使宋高宗赵构的皇位得到了合法的承认,并稳定了江南的政治格局。
之后秦桧又为高宗提出了宋金和议的策略。
可以说,南宋政权的建立和稳固,秦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也是秦桧能够上位的重要原因。
赵构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安石从孔庙祀中排除。
因为赵构看透了新党这帮人的嘴脸。
嘴上说的都是忠君爱国,把主和派斥为卖国贼。
但从来不想战争带来的后果可能会导致宋的崩盘。
一般新君即位,都是在第二年正月更改年号。
而宋高宗即位当年就废弃了靖康年号,改元建炎。
同时可以看出,赵构对于南宋国策的基础构想。
初期,宋高宗拉拢私人武装,并重用主战派,一是为了政局稳定,二是在战争中寻找和谈的机会。
和谈的条件是什么?
那就是要比你强,至少不能弱太多。
1135年,金太宗去世,完颜亶即位,即金熙宗。
当时辅佐金廷的主和派建议与宋议和。
高宗得到消息,马上派出秦桧准备和谈。
而金国这边完颜兀术发动政变,主战派掌权,废除对宋和议,并在1140年率军南侵。
岳飞、刘锜率军奋力反击,并大败金军,同年六月夺回洛阳,岳家军全线进击,包围开封。
夺回东京指日可待。
就在此时,宋廷传来班师诏,在秦桧看来,岳飞军正处于优势,是议和最好的时机。
此时其他军队皆已撤兵,前线只剩岳家军,岳飞以当时战局对己方有利,拒绝了撤兵的命令。
于是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要求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
岳飞接到命令无奈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循环
此时南宋军队的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已形成强大军力,其中最强的岳家军成立了南宋年间绝无仅有的万骑马军,甚至可以和金国女真精骑势均力敌。
而这个局面,却是高宗不愿意看到的。
岳飞、张俊、韩世忠等是私军,先不说最后能否灭金,就算最后灭金成功,来自北方的威胁就能完全消除吗?
纵观史书,中原王朝对于北方草原王庭的征伐从来都是不遗余力。
汉伐匈奴,代价是文景时期积累的大量财富和“户口减半”。
之后北魏击柔然,唐代征突厥,几乎每个朝代,都想把草原势力连根拔掉。
可结果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再看中原王朝这边,东汉末年三国纷争,西晋八王之乱,唐末藩镇割据。
也跳不出分分合合的循环模式。
匈奴崩溃之后,鲜卑人繁衍生息。最终形成“五胡乱华”。
突厥崩溃之后,契丹兴起。
北宋灭辽导致了靖康之难,丢了三分之一的领土,就算灭了金,后面还有蒙古民族等着。
一个比一个厉害。
草原反正总是要有主人的。与其出成吉思汗,连年征战不休,不如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才能天下太平。
澶渊之盟,就是这个新的平衡点。
战争,归根结底还是投入和产出的问题。
如今宋辽已经进入议和程序,剩下的,就只有私军的问题了。
如今私军势力已经强大,足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也正是宋太祖最不想看见的局面。
就算现在的军阀能够保持忠心,就算岳飞精忠爱国,你能保证岳飞之后的军阀依旧保持忠心吗?
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正义
1141年,金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完颜兀术给出议和的条件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进入议和程序,释兵权就就是下一步要做的,秦桧用了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做法,以“论功行赏”为由,召集将领们到都城,让他们放弃军权,并给予高官厚禄。
张俊、韩世忠都同意了,分别被任命为枢密使和副使,只有岳飞不同意撤军。
秦桧最后采取了强硬手段,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岳飞。
1142年1月,宋高宗赵构下达命令:赐死岳飞,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时年39岁。
一起处死的还有岳飞长子岳云和大将张宪。
岳飞的军队,也被编入正规军。
岳飞死后,同年11月,宋金合议,模板就是澶渊之盟,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两国重开贸易。史称绍兴和议。
议和已成,兵权已释,宋金终于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百姓们又开始过上了和平的生活。
宋高宗在位35年,因为皇子早夭,选择了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昚为皇帝的继承人。
退位后安享晚年二十五年,八十岁寿终正寝。
这里我并不是要为秦桧、赵构翻案,诛杀功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丝毫没有正义性可言。
宋金议和,也并非以必须杀掉岳飞为前提。
看似南宋丢了三分之一的领土,但财政收入已基本恢复到高宗年间的水平。
300年后朱家的大明,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国土面积远超南宋。但财政收入却远远不及南宋。
一直到清末,国家财政收入才达到南宋水平,但清末人口已经超过了4亿。
而且宋的税收比例为,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3:7,这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发生的情况。
从农民起义的规模和次数看,巨大的财政收入,也没有影响到人民的生活。
只有在北宋宋徽宗穷兵黩武的时候,和金军南侵时,起义的次数才比较频繁。
而且以宋的武力都能轻易平叛。
叫得上名字也就宋江、方腊了,那水泊梁山规模多大,光靠吃方便面都数的过来。
与陈胜吴广、黄巾、黄巢、瓦岗、李自成相比,根本就排不上号。
发动战争很简单,历史中也不乏穷兵黩武的帝王,但大部分结局都不怎么好。
那些看似丰功伟绩的君王,也都是建立在百姓福祉之上。
安居乐业因被看着卖国的议和而得,在我看来世界上一切的战争,无论是打着的旗号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民族的、还是国家的,是分裂的、还是统一的,都是非正义、不人道的。“和”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特征之一,“和”才是人类最根本的追求!宋金议和,对金称臣。在大汉族主义者看来是奇耻大辱!屈辱乎?宋朝百姓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生活!-《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高宗也曾说过:
朕南北之民均爱。朕抑制自己选择和议,不是害怕战争。朕不忍心战争给天下之民带来伤害。士大夫中有人很偏激,批判朕和议是软弱,但那不是天下人的共识。
高宗皇帝没有把自己家族的耻辱强加给百姓,是对战争带来灾难的反思。
视角
我们在第一篇讲到的《丝路山水地图》,“丝绸之路”到了南宋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
宋是当时世界主要的进出口国,北宋初期主要是通过辽和西夏控制的丝绸之路与西方世界展开贸易。
在这个过程中,阿拉伯航海技术传入南宋,贸易路线也逐渐从陆地转为海上。
此时金这条陆上丝路就显得可有可无。
所以金没有能够达到辽的高度,北方就显得越来越弱。
直到蒙古黄金家族崛起,此时如果蒙古想控制海上贸易航线,就必须取得云南和东南亚。
所以蒙古对四川的攻势是不惜代价的。
蒙古更希望一种低成本的方式,主要控制贸易路线,而对于宋这种生产国,还是以贸易方式为主。
如果真的灭宋,没有了生产方,就算控制贸易路线又有什么用呢?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授郝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令其出使南宋议和。希望以“澶渊之盟”为模板,构建宋蒙关系。
当时是贾似道当权,议和后 ,蒙军退兵,贾似道却谎报军情,说是自己击败了蒙古,把自己描绘成了救国英雄。
之后蒙古使者出使南宋,立即被贾似道扣押。至此,宋蒙之间再无合议的机会。
1273年,蒙古攻克襄阳,1276年,南宋投降。
在蒙元攻克南宋之后,控制了南宋的海上贸易路线。
至此,欧亚第一次在陆地和海上形成了进出口的贸易闭环。
大元也成为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帝国,忽必烈控制中华区最富庶的地区,西方各诸侯保证贸易路线畅通。
忽必烈再把贸易利润赏赐给各个诸侯,这种模式,是不是也能看到“澶渊之盟”的模板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93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