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楼耸立之处,在美丽新戴河南岸,有这么一处幽雅之地,那就是一中。当你漫步校园里, 一方池塘,弯弯小路,怪石曼延的“大”运河旁,弥漫着芬芳的花香,让我们感受那花园般的清新与静谧。山石在我们校园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山石文化在感染着你我他。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哲人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
- 育人·成人篇
一走进校门,就看到左边为“仁”大字,取意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右边为“义”大字,取意为“正义奉公,崇义守法,由义为荣,背义为辱”。再走两步,左边为“求真”,右边为“问道”,选自典故孔子三次问道于老子,遂成大智慧。
以人文本,人性关怀
孔子三次问道老子
求真。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作真人。”温家宝总理强调,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这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
我向东一走,穿柳过溪赏迎春,此花为谁开?此时词语已贫乏,唯有专心赏樱花。
思想者雕塑
思考者是对思想者的守望。
诚立身。“为了兄弟之间的承诺,不畏世人的误解,忍辱负重屈身敌营,最终过五关斩六将,保护义嫂抵达古城。关羽,因其重诺守信的品质,被民间尊为“关公”。宣传牌时刻提醒学生,诚乃立身之本,做人要诚实守信,方能成就一番作为。
勤为本。史说清正廉明的包拯,是一个好官。而“勤政爱民”的品质,最终使得他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包公”。《铡判官》刻画了一个勤勉的包公形象,为办案不惜两次闯进阴曹地府,为了让黎民百姓沉冤昭雪。 一个“勤”字,时刻提醒学生,以后要做个好人,做好人民公仆,当官就要当个好官。
- 夫学须静也·治学篇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所优秀的学校会时时刻刻告诉你静学的妙处。“树茂盛须水滋养,人高贵须德润身。”“俭朴呈德润物万泽。”
静能生慧,悟能生智。
12月16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宽松、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国家以文件形式阐释了“树生尚知静立水边,人学须遵默而识之。”
您已经进入教学区,请保持安静。
伟人名言伴我们成长。周恩来总理告诫我们说,“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加紧学习,就是要把学习当事儿,多抽时间,多努力;抓住中心 就是找到要学的要点。宁精勿杂,就是把一项学精了,不要学的太杂。宁专勿多,就是学好一个专业,而不是学的多。
- 为人·处事篇·
在润德楼西侧,竹林深处,一石静卧,上刻有“吐氣如兰,缘于心香如蕙”。它告诉我们语言美缘于心灵美,心灵美必然语言美。我有一亲戚,临死前,“你们怎么不带我去看(病)呢?!我咒你们没有孙子。”老太太临死前,一句恶语,让一直想孝顺的儿媳心生怨念,让儿孙们不喜。邻里劝说,“别往心里去,她要死了,啥话都能说!”
吐气如兰
“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说好似严冬送暖,雪中送炭;一句话说错,如恶鬼缠身,让人夜不能眠。故做人要谨言慎行,言多必失也。
- 文化石·永恒篇
你若问,一中的水哪儿最深?老教师会告诉你,文苑山边的水从来未干涸过。图书馆周围风景最美,怪石列阵,小溪弯弯,呈“O”形寓意圆满,与南边的文苑山旁边的小河(呈“7”形)相望,仿佛在共同庆贺我校70周年校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与文化石在校园里传播着正能量。
池塘里的鱼儿最自由
睡莲真美
库法耶夫说过,“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话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因此,氛围的力量最重要。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库法耶夫的话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校送走一届又一届大学生。试问苍茫大地,谁会永恒?
今年五月我校桃花杏花落尽梨花含苞樱花初开时,我曾作打油诗一首:
樱花落一地,伤心最是谁?
樱花盛开的季节又逢君
人间四月芳菲尽,我校晚樱姗姗迟。
溪中锦鲤荡清波,万千学子在拼搏。
落英缤纷覆满地,馨香怡人校园美。
神马都会是浮云,唯有文苑石永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8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