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年少成名未必是件好事
张爱玲曾说过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意思是成功如果来得太晚,就会不快乐。
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时代,张爱玲的这句“成名要趁早”无疑是给我们增加了很多焦虑。
于是有了很多速成,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从月薪2000到月入2万,我用了3个月的时间;她20岁,月入10万加,赚钱一定要选对方向。
如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赢在了前1000米,后面却输的很惨,只会让人感到很惋惜。
张爱玲是一位少年成名的作家,18岁写下“生命如一袭华美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的她,有资本说出这句出名要趁早,二十岁出头就成为了上海著名的作家。
大概年轻的时候用光了所有的好运气,所以中年和晚年的生活并不幸福,和第一任丈夫胡兰成的婚姻,仅维持了2年。
随后便去了美国,在美国认识了一位六十多岁的作家赖雅,比张爱玲大了三十多岁。
赖雅经常中风昏迷,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给丈夫治病,张爱玲每天几乎都在忙碌工作中度过。
八年之后,赖雅去世,张爱玲的晚年过着孤独的生活。
小的时候爷爷对我说过一句话:“先赢不算赢,后赢吃烧饼。”
意思是不要只看眼前的得失,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赢在最后的人,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一个人的成功是有很多因素组成的,有时候,仅仅只靠努力是不够的,很多人并没有年少成名的好运气,没有成为偶像派,有的人中年才开始发力,成为实力派。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蛰伏期
雷军说过一句话:“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抓住所在行业的风口,就可以爆发。
但是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抓住风口的人,没有看到为这个风口之前所付出的积累和努力。
12月17日黄渤官宣出演《中国女排》,这部电影应该是贺岁档大家最期待的一部电影了。
如今45岁的黄渤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票房影帝,不仅有演技实力,更是高情商。
去年他自导自演的电影《一出好戏》票房也突破了十亿,当大家说人到中年,举步维艰的时候,黄渤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
2018年的时候,黄渤自导自演了一个10分钟的微电影《疯狂的兄弟》,黄渤回到了1994年,问自己想过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
那个时候的他还在一个地方小舞台上演唱。
如今40多岁的黄渤成为了他20岁的时候想要成为的样子。为了实现梦想,他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
在演艺圈拥有高颜值,就好像是一个入场券,但是黄渤却没有这张入场券。
他这一路走来经历过很多辛酸的时刻,19岁的时候黄渤就组过一个“蓝色风沙”跳唱组合,但唱片公司因为他形象不好,拒绝包装他。
21岁的时候,他喜欢舞台、喜欢表演,带着一群小伙伴在各个城市奔波,他也很迷茫徘徊。
还回到过老家,开工厂,做生意。
26岁的时候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配音系。
30岁主演电影《疯狂的石头》开始崭露头角,为了拍好偷面包那场戏,他绕着高架桥跑了一天,跑到整个人脱水。
35岁拍摄《斗牛》,跑坏了30多双鞋子,凭借这部影片拿下金马奖影帝。从此他的演艺之路越走越宽,黄渤越来越红。
十年蛰伏,一日破茧,蛰伏是成功之前必不可少的忍耐。
黄渤用了两个20年的积攒和努力,才成就了今天这个黄渤。
熬得过人生的蛰伏期蛰伏期,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不仅要承受着自我怀疑,还要背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就放弃了。
这个时候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心,耐住寂寞,经历过命运的蛰伏期,接下来就是厚积薄发的时刻。
每个人都会经历蛰伏期,这个时期应该好好积累自己,让自己变得成饱满,更智慧。
媒体曾追问黄渤:“是否能替代葛优。”
黄渤说:这个时代不会阻止你自己闪耀,但你也覆盖不了任何人的光辉。
成功无非就是坚持、努力,坚持努力和努力坚持。
成名未必要趁早,只要在正确方向上努力,人生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蛰伏期的磨炼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除黄渤之外,还有我们熟悉的导演李安:是电影史上第一位于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金球奖三大世界性电影颁奖礼上夺得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
李安曾在节目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过自己:“我是36岁才开张,属于很晚熟的人。”
大家都知道,李安曾做过6年家庭煮妇,每天的任务就是做饭、洗衣服、接送孩子,他曾自嘲,如果我有日本丈夫的气节,早就切腹自杀了。
1991年,李安28岁,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找他拍摄了《推手》,一战成名。
李安在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回忆这个转折点:
拍《推手》前我山穷水尽,存折只剩43块美金。这时小儿子石头出生。
再过几个月,“新闻局”优良剧本甄选,我得了两个奖。第一名《推手》,第二名《喜宴》。四十万加二十万,奖金共六十万。”
“许多人好奇我是怎样熬过那段郁闷期的?当年我没办法跟命运抗争,但我要死皮赖脸地待在电影圈,继续从事这一行。”
从中年发力到花甲之年大放异彩,李安在熬住了蛰伏期对他的磨难和考验。最终也实至名归。
如今,63岁登顶终身成就奖的李安,回想起在中年时发奋努力的过程,在蛰伏的6年里开足了马力,他告诉年轻人:
“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抓住手里的一切,然后竭尽全力向前冲。”
任何事物,在成长的时期都需要蛰伏一段时间。蛰伏一段时间之后,一旦到了惊蛰阶段,也就到了可以大干一场了。
在蛰伏时期需要做的事情:积蓄能力,等待时机,学会忍耐,等待爆发起飞。
艰难的蛰伏期,你要相信这3个成功定律
蛰伏期需要一个临界点:为了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临界突破,质变的那一刻就是:临界点。
1、荷花定律
一个池塘里的荷花,每一天都会以前一天的2倍数量在开放。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第15天?
错!是第29天。
第一天开放的只是一小部分,第二天,它们会以前一天的两倍速度开放。
到第29天时荷花仅仅开满了一半,直到最后一天才会开满另一半。
也就是说:最后一天的速度最快,等于前29天的总和。
这就是荷花定律。
2、竹子定律
竹子熬了4--5年时间,仅仅只能长几厘米。但是从第五年开始,它就像被施了魔法,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原来竹子它把所有的努力用在了地下、用在了伸展根系上。
五年的时间里,它的根居然可以扎到几英里远。这么充分的准备、这么强大的根系,才造就了这么令人惊叹的奇迹。
这就是竹子定律。
3、金蝉定律
蝉,要先在地下暗无天日的生活三年(有一种美国的蝉,要在地下生活17年),忍受各种寂寞和孤独,依靠树根的汁一点点长大,然后在夏天的一个晚上,悄悄爬到树枝上,一夜之间蜕变成知了。
然后期待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它就可以飞向天空、冲向自由。
这就叫金蝉定律。
类似的例子在大自然很多,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传奇之一。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开始用力盛开,但是总感觉自己绽放的不够,所以渐渐感到厌倦,在第10天、第20天、甚至第29天的时候选择了放弃。
接近极限才能实现极致,唯有那极少数的耐得住煎熬的人,才能迎来曙光,最终拥有了不凡的事业。
去年有一首小时火遍朋友圈,叫《纽约比加州早三个小时》:
纽约时间比加州早三个小时,
但不意味着加州变得很慢。
有些人22岁就毕业了,
可等了5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
有人25岁就当上CEO,
却在50岁去世。
也有人50岁才当上CEO,
然后活到90岁。
奥巴马55岁退休,
特朗普70岁才开始总统生涯。
诚然,世人有着自己的时区。
周围的人看似走在了你前面,也有人在你身后。
但每个人在自己的轨迹上奔跑着,在他们的时区。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在他们的时区,你在你的。
生命就是等待着正确的时间点,然后行动。
所以,放轻松。
你未曾落后,也从未领先。
在你的时区里,一切都非常准时。
在20岁的年纪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盲目追求40岁人的成功,急于求成,能力匹配不了野心只会摔跟头,让自己更加焦虑不安。
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尼采
注:三大成功定律参考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6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