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当年农村集体劳动的照片。拍摄时间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季节应是秋天收获季节。地点应是在某山区农村,场景是生产队十余个女社员用扁担往回挑收获的玉米穗。
这样一幅山区农村集体劳动场景,稍上岁数的人当年是看的很多的,有许多人还亲身经历过,但现在的年轻人则很少见到了。
这是在回家中途的桥上,一群年轻的姑娘用扁担往回挑刚收获的劳动果实。她们的标配是一人一副扁担两个挑筐,这是当年山区劳动的常用工具。因为当年山区道路狭窄崎岖等原因,少有车辆等运输工具,劳动成果的运输只能靠肩挑肩扛,长此以往就会疼痛起泡,所以垫肩也是山区劳动不可或缺的标配。
穷人孩子早当家,劳动孩子身强健,这些姑娘看年龄也就二十来岁或者十几岁的光景。她们挑筐装的满满的,扁担也压的弯弯的,但她们的身板却挺的直直的,看着她们挑担姿势那样挺拔矫健,看着她们步态那样轻盈有力,像是能听到她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像是能听到扁担吱吱呀呀的歌唱声……
这还是一张构图风格优美妥贴的照片,整个照片人物众多,构图场面宏大,天空幽远,远处一杆电杆虽不笔直,但也不失挺拔的在天边矗立着,非常坚强的把整个画面撑了起来。稍近,一处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把背景与人物隔离开来,也使人物与整个画面都生机昴然起来。拍摄者有意把这群承担重荷的姑娘放在一座虽然称不上美观,但至少还显些古朴厚拙的小桥上摆拍,把桥当成这些荷重者出发地和终点的联结点和转折处,更加阐释出一种过了桥就是家的如释重负轻松感。
这是一张珍贵的黑白照片底片,我翻拍时先用黑白档,结果照片出来有点灰暗。我又改用彩色档翻拍,结果画面一下温馨明朗了许多。诸君可以两张对比欣赏,或可发现当年拍照人的良苦用心和照片的艺术底蕴。
欢迎关注 庄里文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48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