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3日,兴业银行全资理财子公司——兴银理财获准开业,注册资本为50亿元,注册地为福建省福州市。至此,6家国有银行和招商、光大、兴业3家股份行的理财子公司均已开业。理财子公司作为银行理财转型中诞生的新生事物,其开业进展颇受行业关注,特别是大行的理财子公司组织结构、产品布局、人员设置等方面的经验,对于尚未开业或酝酿设立的银行而言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已开业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线进行分析,以期给读者一些产品线设计方面的参考。
目前,已经发行产品的主要为较早的中、农、工、建、交五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从建信理财发行第一款产品起,截止目前已发行335款子公司理财产品。其中,工银理财发布产品最多,占据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数量的八成;农银理财由于开业时间较晚,仅有2款产品发行。
图表1: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数量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产品线布局在统一方向的基础上体现差异化特色
具体到产品线来看,目前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线各具特色,体现出了同一方向上的差异化。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各银行多采用了“固收+”策略,从传统债券资产投资转向大类资产配置,从被动管理型向主动管理型转变。例如,工银理财的三大产品系列之一即“固收增强”,交银理财提出“主打稳健固收”,农银理财的主要产品线围绕着“现金管理+固收+混合+权益”展开。
图表2:理财子公司产品线布局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普益标准整理
而各家理财子公司产品与所在区位和母行的特色相结合,在特色产品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多样化。例如,建信理财着重粤港澳大湾区价值发现,交银理财包括商业养老、科创投资、长三角一体化、要素市场挂钩等策略,农银理财则在特色系列中体现了惠农和绿色金融。这充分展现了大行理财子公司背靠母行,在促进理财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所做的努力。
以固收产品为主,权益类产品比例较高
截止目前发行的理财子公司产品仍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固收类产品已发行221款,占比达66%,这也与各家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线布局策略相吻合。混合类产品占比24%,多使用私募股权和FOF/MOM模式,或者跟踪指数走势并辅以量化策略增强收益。权益类产品占比达10%,权益类产品的占比高于目前银行理财的权益类产品比例,且随着投研能力的提升,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未来可能还将提升,以期增厚收益、提高产品吸引力。
图表3:理财子公司产品类型占比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期限偏长,注重长期投资
从产品期限来看,相较于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理财子公司产品期限普遍偏长,1年以上期限的产品占比达到68%,其中不乏2年乃至3年以上的产品品种。产品期限的拉长可以更好地满足期限匹配要求,也是理财投资者长期化意识逐渐培养的体现。
图表4:理财子公司产品期限分布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充分利用低投资起点优势,抓住长尾客群
从产品投资起点来看,理财子公司充分利用的政策优势,开发出了较多1元起投的产品,其中,1元起点的个人产品占比较高,达到29%,1元起投的机构产品也有14%的比例。此外,1万元起点仍是理财子公司重点布局的品种,1万起点个人产品占比43%,机构产品则占比过半。低起点的产品有助于扩大客群范围,将原有投资门槛之下的长尾客户纳入,展现出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特殊优势。
图表5:理财子公司产品投资起点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目前理财子公司尚处于探索时期,在产品线布局时,往往受到投研、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掣肘。投研方面,理财子公司在固收类资产投研方面继承了母行优势,但权益类资产的投研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亟需提高。运营管理方面,净值型产品与预期收益型产品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别,理财子公司的投顾平台、产品销售系统、投资交易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估值和会计核算系统等均面临改变与重塑。
依据监管对标准化债券和净资本管理的要求,短期内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将逐步剔除“非标”和“非非标”的投资标的,但任将以固收类为配置主体。长期来看,产品体系布局将呈现差异化形态,权益类、固收类和另类资产都将成为灵活配置的标的,其中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将有所提升。未来,随着理财子公司的接连开业,产品数量增加,竞争也将提高。各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聚焦于自身的优势,寻找差异化发展的道路,积极引进人才,完善投研体系,补齐经验不足的短板,提升投研专业化水平,为资管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力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33979.html